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上下联动 形成建设新村强大合力

2015-05-28 09:53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在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上,12个单位发言交流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都市高度重视保护川西农村传统文化和形态,按照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和方便农民生产的“三体现一方便”要求,紧密结合成都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制定出台新村建设指导意见和规划技术导则,积极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努力让川西田园风貌得到保持、农民生产更加便利、生活更加幸福。

一、推进“小规模聚居”。本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尊重农民意愿、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防止脱离农村实际、盲目求大、片面讲集中、赶农民上楼。

二、推进“组团式布局”。充分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合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半径,形成自然有机的组团布局形态。每个新村均建有不低于400㎡标准化公共服务中心,配置综合服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不低于21项公共服务设施。

三、推进“生态化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正确处理山、水、田、林、路与民居的关系,严格保护优质耕地、林盘、田园、农耕文化,避免夹道建设,体现背山、面水、进林盘的乡土味道和农村特点,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推进“微田园建设”。对相对集中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让老百姓在房前屋后和新村其他可利用空间,因地因时种植,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

在深化“小组生微”理念,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有五点体会:第一,坚持规划先行,实现规划一盘棋。第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建改保”。第三,坚持综合治理,提升农村环境品质。第四,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新村建设。第五,坚持特色保护,注重农村文化传承。

推进巴山新居“三区同建”精准扶贫不落一户一人

中共巴中市委 巴中市人民政府

巴中市立足秦巴山区贫困实际,按照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思路,加快推进巴山新居建设,探索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新路径,切实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围绕同步致富奔小康深度谋划巴山新居建设,着力统筹城乡、全域扶贫。坚持脱贫致富与同步小康“两步并作一步走”,把新村建设与扶贫攻坚、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人的新农村”与“物的新农村”同步发展。一是以巴山新居为主抓手,推动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二是以巴山新居为主引擎,推动新村建设、夯实底部。三是以巴山新居为主战场,推动统筹城乡、致富奔小康。

二、立足区域特征科学实施“1+6”扶贫攻坚行动,着力连片开发、精准实施。根据山区特征,科学连片开发,实施以建强村党支部为核心,巴山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培育、公共服务、技能培训、生态环境等六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1+6”扶贫攻坚行动,确保建一片、成一片、脱贫致富一片。一是先难后易,梯次推进。二是统筹聚力,精准发力。三是改革释能,回引创业。

三、注重以人为本建设人的新农村,着力提升素质、全面发展。按照“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要求,有序推动农村群众就地城镇化、新村社区化、环境生态化、人的现代化。让巴山新居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新变化,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形态。坚持“三区同建”,一体规划、同步建设,融入现代文明,凸显生态优势,打造幸福美丽新村的秦巴山区版,把巴中当成大景区来建设,把生态当成大产业来发展,后发高点起步、加快绿色崛起、同步全面小康。

整体把握“建改保”全域推进新村建设

中共犍为县委 犍为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过程中,犍为确立了“就地就近城镇化、惠及民生可持续”的新村建设思路,采取“新建新村聚居点、改造提升旧村庄、保护传统村落民居”相结合的方式,全域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新建:坚持跟着产业走。根据城镇化带来的人口变迁和经济发展格局调整,对接地质灾害避险、项目拆迁安置等拆旧建新需要,在产业聚集区、中心村、集镇周边等规划新村聚居点184个,目前已建成58个。

改造:重在功能的提升。按缺啥补啥、功能提升、优化环境的思路,以“五清五改三建”为抓手,通过样板示范、户均补助1万元,引导群众改房、改厨、改厕、改水、改路和建花园、建沼气池、建院坝等。

保护:注重与利用相结合。按照保持风貌、注重效益的思路,建立保护名录,综合考虑建筑物完好程度、保护价值等因素,明确哪些维护,哪些修缮,哪些修复,哪些还原。分批进行保护,根据轻重缓急,引导户主与专业公司合作,按规划实施保护,并给予户均2.1万元的补助。以利用促保护,结合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对芭沟苏式英式民居、罗城船型街民居、清溪宁家院子等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放大保护效益,形成了县内旅游新景点。

四轮驱动 整体推进加快建设彝家新寨

中共盐源县委 盐源县人民政府

盐源调整扶贫思路,实施精准扶贫,通过建房、增收、移风、易俗“四轮驱动”,整体推进98个彝家新寨建设,8165户40825人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幸福新生活。2014年,全县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458元,增长13.3%。“两统三自”建新居,住上好房子。探索创新、试点先行,逐步形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自愿参与、自筹资金、自主建设的“两统三自”建设模式。完善功能、配套设施、“一池三改”改建村落;“前庭后院加屋檐”建设新居;禁挖山、不填塘、慎砍树、少拆房,保护古村寨、古院落。“三大工程”助增收,过上好日子。以大小凉山“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工程、产业发展服务工程”为抓手,坚持“一家一园”“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建设高原苹果、巨星辣椒、优质烤烟、生态核桃、生态花椒等“八大基地、十大产业”。“四大载体”铺新路,养成好习惯。以“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劳务开发“双百”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实现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推动彝区农村由落后向现代跨越。

“五项活动”聚民心,形成好风气。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健康文明新生活、依法治村、“挂包帮”、“百里长廊党建示范带”活动,引导村民转变“大肥猪瓦板房、吃饱肚子晒太阳”的温饱即安思想。

建好廉租房共筑安居梦

中共自贡市沿滩区黄市镇委员会自贡市沿滩区黄市镇人民政府

近年来,黄市镇大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安居难题,努力确保新村建设不落下一户一人。

对象如何定?回应民需,尊重民意。通过全面开展入户调查,讲清政策。在群众自愿申请基础上,组织专人对危房等级和贫困状况进行评估。将筛查出的危房、贫困状况、谁入住廉租房等事项交给群众民主评议,张榜公示。愿意入住聚居点、廉租房的危改户,由村委会与其签订协议,群众自愿将危改资金交由村集体统一使用,集中联合建房。

房子怎么建?结合实际,创新模式。通过发动引导群众,探索出四种模式。目前,通过这四种模式已解决48户困难群众安居问题。

钱从哪里来?用好政策,打捆投入。通过危改政策来启动第一笔钱,通过争取项目来补助,通过兑换挂钩指标来弥补。

如何住得稳?政府兜底,多措增收。将困难群众纳入低保和医保体系,用保障性政策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帮助就业,精准扶贫,建立安居保障基金。

科学管理兴业富民

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

近年来,阿署达村以农民新居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建设实践中,找到了适合村情的办法。

新居的事村民做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基础上,动员群众把新村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自己动手建设家园。通过“一看二讲三示范”,村民们投身新村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主体作用发挥起来了。

致富的事产业担纲。围绕“新奇特”三个字,借助社会资本造环境、引导协会栽果树、扶持村民办实体,打造了国内独有的以各种三角梅为主题、炮仗花等为点缀的万亩花海,拓宽村民就业和增收渠道。

经营的事内行来办。成立阿署达村乡村旅游协会,并采取知名企业带动、协会负责统筹、农户先学习后上岗的“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提升行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保证长久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建设灾后幸福美丽新家园

中共雅安市委 雅安市人民政府

按照省委、省政府“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总体要求和“五大行动”总体部署,雅安市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抓多规衔接,统筹产村相融发展。雅安市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乡村旅游景区规划和农民增收计划等有机衔接起来,统筹考虑新村和产业布局,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打造百公里百万亩茶叶、果蔬、果药等三大产业走廊。

二、抓多源整合,促进要素有效集聚。在项目资金上,以县区为主体,整合灾后重建、现代农业等项目资金,加强产业耕作道路、农田水利、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在乡村资源上,将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统筹谋划,综合开发,集约配置;在宣传营销上,举办四川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汉源花卉节等系列助农增收活动,营造声势、招商引资。

三、抓多改并进,创新产村相融机制。一是在三条特色产业走廊上率先开展了“三块地”改革。二是园区与新村共融,依托产业走廊,探索“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三是推行“1+N”标准建设,每个幸福美丽新村按照35项标准进行建设。四是开展“四改三建三清”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五是探索新村“自建委”“自管委”建设管理模式。

四、抓多态融合,推动产村相融升级。在新村居态布局上,把幸福美丽新村作为景点来打造,把民居作为文化小品来培育,科学建设,宜居宜业;在新村业态布局上,积极打造农业公园、生态庄园、家庭农场、休闲农庄,让田园变乐园;在新村生态保护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村落;在新村文态培育上,把茶马文化、熊猫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融入新村,一村一主题。

统筹城乡全域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中共泸州市委 泸州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泸州市委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住房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五大重点,全域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一、以培育特色产业、推进扶贫攻坚为重点,大力建设乌蒙新村。在叙永县、古蔺县是国家乌蒙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大力扶持村民住房建设,给予每户1.2万元—4.8万元补助;抓紧抓实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优质果蔬茶、道地中药材、林竹、烤烟和畜牧等生态效益产业。

二、以改造旧村落、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大力建设丘区新村。在丘陵地区村落大力实施三个提升工程:旧村落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农网改造、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和危旧房改造“4+1”工程;产业提升工程,成片建设荔枝、桂圆、真龙柚等特色产业基地;公共服务提升工程,让村民享受到更加便捷和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三、以推进城乡一体、加快产业转型为重点,大力建设城郊新村。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新村一体规划,供水、交通、电力、通讯一体建设,医疗、教育、养老、社保一体覆盖,31个城郊新村实现“三个一体”。围绕城市郊区、场镇附近、旅游集散地和园区,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推进22个散居村落向聚居社区转型。围绕服务城市功能定位,大力培育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

四、以统筹整合资源、打捆项目资金为重点,强化新村建设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2014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区县财政每年投入2.5亿元用于新村建设。统筹整合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区县党委政府为责任主体、市级相关部门分别牵头的工作责任体系和督查考核机制。

全域推进产村相融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中共丹棱县委 丹棱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丹棱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全域推进产村相融,抓产业带新村,建新村促产业,注重人的新农村建设,全域基本实现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规模聚集做大产业,通过科技引领,让产业强起来。发展以水果为主的“果桑茶林”四大特色产业,推行“一业一园”“小业主、大园区”模式,全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做响农业品牌,让农民富起来。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传统农民向“有能力、有资金、有规模、有市场”的“四有”现代农民转变。

优化乡村治理,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社区和起来。加强基层阵地建设,“1+6”公共服务中心村村达标;全面实行党务村务公开和农村“三资”信息化管理,让群众清楚、干部清白,经验全省推广;新农保、新农合等11项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全覆盖,较好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及服务问题。

保持乡村本色,注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产业新村景观化,让乡村美起来。在新村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出了项目承载、场镇吸附、聚集扩建、集中新建、村落改造“五型模式”,让村庄布局显山露水、房屋建设依山傍水、资源利用保山涵水,农房“建改保”率达85%。

建好藏区新居实现跨越发展

中共理塘县委 理塘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理塘县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以农牧区扶贫攻坚为抓手,着力基础设施先行,全力建好藏区新居,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努力实现农牧区发展新跨越。

一、基础设施先行,破解新村建设瓶颈。抓住一个“药引子”: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先解决水、电、路等重点工程,创造条件撬动社会资本等投向农村。补充两个“新盘子”:采取竞争立项方式,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调动受益群众自筹部分项目资金的同时,通过投工投劳折抵一部分资金;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入民生基建,量力而为办1—2件实事。

二、推动产村相融,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紧紧抓住助农增收这一核心任务,坚持产业优先、产村相融,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旅游业,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建好藏区新居,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把藏区新居建设作为综合性民生工程,注重科学选址,着力保障建得好、可示范、能发展;注重突出特色,让每一个藏区新居自然和谐融入山水画卷;注重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农村新型治理机制,促进农牧区社会和谐稳定。

突出精准扶贫推进新村建设

中共广元市利州区工农镇委员会广元市利州区工农镇人民政府

工农镇创新“部门包贫困村、干部包贫困户”机制,探索出“实施精准扶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有效路径。

精准扶贫,做到贫困户有人帮扶。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深入探索“精准扶贫机制”和“干部帮扶机制”有效结合的方式,实现扶贫资源投向精准有效。

新村建设,实现贫困户一体打造。新村建设重点转向“无自建能力”贫困户,落实“财政资金、农村危旧房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向贫困户倾斜”政策,与其他农户一体建设整体提升。

产业发展,引领贫困户同步跟进。重点做好贫困户个性化“小产业”。坚持“一户一策”找产业,落实“户均3000元的产业发展特惠扶持资金”。

深化改革,激活贫困户发展动力。联动推进农村产权“七权”同确,确权登记面达到100%、颁证面达到60%,做到了“物定权、人定心、管有序”。

运用“民心工作法”建设和谐新村

大竹县庙坝镇长乐华山村

近两年,长乐华山村充分运用“创新管理聚民心、转变作风暖民心、阳光村务顺民心、强基固本赢民心”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工作法”,不断完善乡村治理工作的新机制,把传统村落建成了新型农村社区。

新村建设让村民作主。有针对性地建立了“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三个机制”,赢得村民支持。

社区管理让村民自主。坚持“让农民自己管自己,有事大家管、大家帮”思路,依托村党支部建立同岗位、同地域、同产业“三同”党小组,设立3个党员管护岗,鼓励无职党员参与社会管理,每个党员管护20户人家,定时定期对管护范围内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进行排查和治理。

创建和谐让村民“长乐”。针对一些村民不赡养老人、邻里不互助等情况,全村开展良心、孝心、爱心、齐心“四心”感恩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感党恩、重孝善、讲和气,着力培育新风新俗。本报记者 梁现瑞 吴璟 王成栋 整理

原标题:上下联动 形成建设新村强大合力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