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一封迟到21年的家书 赵一曼:最伟大的母亲和抗日战士

2015-07-17 07:17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2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赵一曼

以上是1936年8月2日,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被日寇杀害前一刻留下的话。在很多人记忆中,这是一名妇孺皆知的抗联女英雄,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但对她的另一个身份——一位普通的母亲,许多人都知之甚少。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留给儿子这份只有百余字的简短家书,却始终没有送达家里,直到抗战胜利后,才从日军审讯档案中发现。而她的真实身份要到1957年才被解开,这位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的传奇人物,竟是来自四川宜宾的革命志士、共产党员李坤泰。待百字家书传到儿子宁儿那里时,已过去整整21年。

遗书 日文档案揭开女英雄绝笔家书

去年10月,长影原著名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于敏在京逝世。很多老一辈的人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于老曾于1949年春,在长影完成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文学剧本《赵一曼》,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东北抗联女英雄形象。

随着这部电影上映,“赵一曼”这个名字也在当年火遍大江南北,女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无数人的偶像。这名共产党员在面对日寇酷刑折磨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和铮铮铁骨,令人尤其印象深刻。扮演赵一曼的石联星因此获得了第五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女演员奖,也使这部电影成为新中国第一部获国际电影表演奖的新中国电影。

但是电影上映后,问题却随之而来。赵一曼是一位谜一样的人物。她究竟是谁?她从哪里来?她的家人身在何处……这些问题也无人解答。成都商报记者找到吉林卫视几年前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于老面对镜头回忆这个人物时,就连他也感慨,“这是东北大地上流传的一个真实的抗日故事,好多人都觉得她有名,连日本报纸都宣传她,宣传得就像神话一样,但是我们只是听说,我们当时找不到她的家人。”

从电影上映后到1957年以前,有关赵一曼的文字材料,静静地躺在黑龙江的档案馆中。成都商报记者看到,从收录的一些抗战时期的日伪报纸中可以看到,赵一曼在日军的语境中被称为“红衣女匪”。她被捕后,一份全日文的报纸更是以头版头条浓墨重彩刊登此事,标题为《匪徒密林中溃走赵一曼 王惠堂被俘》。这些材料,也间接佐证了赵一曼的存在。

但是赵一曼再坚强刚烈的形象,在另一份日军档案中却柔软下来。1957年,伪滨江省警务厅“滨警特密第8853号”档案公布,里面有一份全日文的材料,全文170余字,通篇读下来,这份档案可以看作是一封写给儿子的简短家书,也是一篇遗嘱——根据遗书落款时间显示,1936年8月2日,这一天,正是赵一曼被日军杀害的日子。

在这封留给儿子的信中,一个身骑白马、肩披红衣,驰骋于林间,成天与日寇周旋的女汉子不见了,转而成为一位留恋孩子、心疼骨肉的善良母亲。她的悲痛、不舍、内疚和嘱托,一字一句融入进这封百字家书中。不过遗憾的是,这封信在当时却无法寄送到亲人的手中,而是保存在日伪档案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发现。

认亲 21年后,儿子手臂上刺下“赵一曼”

《赵一曼》全国热映时,远在四川的一位叫李坤杰的人,正托人到处寻找自己的妹妹李坤泰。李坤泰,也是一名革命者,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受党的指派前往东北。当时她还带着一个一岁多的儿子陈掖贤,临行前,迫不得已把孩子寄养在亲友处。

李坤杰的手里保存了一张妹妹和外甥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30年前后,李坤泰身着旗袍,怀抱儿子坐在藤椅上,面含微笑。这张照片,她洗了两张,一张寄给远在莫斯科的丈夫陈达邦,让他不必挂念。另一张寄给了宜宾的好友郑双碧,请她转给二姐李坤杰。临行前,她还把孩子送到武汉陈达邦的哥哥陈岳云处寄养。骨肉分离时,儿子才一岁多,从此杳无音信。

在家人的记忆中,李坤泰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叛逆的小姑娘,不按常理出牌。“她小的时候性格特别犟,不像个女孩,倒像男孩一样。”孙女陈红听过老一辈的人讲奶奶的各种故事,当时的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裹脚,“她又把那个裹脚布剪了,或者是拿刀把那‘小尖鞋’给砍了。”

李坤泰13岁时,父亲去世,哥嫂对她多方管制。为了少惹是非,哥嫂将她收集的进步书刊付之一炬,并准备把她嫁出去了事。她激愤之下于1924年8月6日在《妇女周报》上用“一超”的名字发表了要求脱离家庭的宣言。因此在参加革命后,她还有一个名字叫李一超。当时一些媒婆上门说亲,她就直接把人给打出去。陈红回忆说,“老家有一种叫‘豁麻’的植物,沾在身上又疼又痒,她拿起来就往媒婆身上打,搞得媒婆后来根本不敢上门来提亲。”

“奶奶去东北参加抗日工作后,长期使用化名,跟家里人的联系也断了,没有一点书信往来,大家都不知道她的下落。”陈红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奶奶保持了在老家时一贯的个性。家里人找来找去,直到1954年,李坤杰联系上宜宾老乡、时任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何成湘,谜底才解开。何成湘看了李坤泰的那张母子合影照,惊讶地发现,这名女士不就是赵一曼吗?上世纪30年代,何成湘曾任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在哈尔滨与赵一曼共事。

在组织的确认下,赵一曼的真实身份终于水落石出。而赵一曼在那封绝笔家书中提到的宁儿,此时早已经长大成人。那封留存在日伪档案里的家书,终于在时隔21年后,才传到宁儿手中。

“父亲第一次见到奶奶写给他的遗言,是在1957年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红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父亲陈掖贤看完后大哭一场,手抄了一份留作纪念。多年后,又将他手抄的这封遗书交给她。回到家后,父亲用钢针蘸着蓝墨水在自己手臂上刺下三个字“赵一曼”,直到父亲去世,那三个字都仍留在他手臂上。

就义 经受多番酷刑,始终坚贞不屈

早年曾深受电影《赵一曼》影响的陈掖贤,再回看电影却是另外一副心境。陈红回忆说,“父亲想去看,但每一次看又极为痛苦,尤其不忍心看自己母亲遭受的磨难。党和政府要给陈掖贤发赵一曼烈士的抚恤金,他说‘我不要,妈妈的鲜血钱,我是用它来吃还是来穿?’这样,父亲连烈属证也没有办,任何待遇也没有要。”

历史真相远比电影惨烈。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录了许多战犯的笔录。在这些泛黄的档案中,记录着赵一曼曾经遭受的屈辱、殴打和非人般的折磨。而她由此展现的坚强和不屈,也让人为之动容。

赵一曼在东北工作了5年。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赵一曼”这个名字很快在东北大地上叫响起来,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她也成为敌人的“眼中钉”。

1935年秋天,大批日伪军向珠河游击区进行疯狂“讨伐”,赵一曼在掩护队伍转移的过程中,左手腕受伤。八天后,她在山中隐蔽养伤时被敌人发现,在奋起迎战时,赵一曼左大腿骨被子弹打断,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押往珠河。

解放后,曾审讯拷打赵一曼的日本战犯大野泰治,在笔供中讲述了他们对赵一曼的非人折磨。 大野泰治时任伪滨江省公署警务厅特务科外事股长。他供述说,赵一曼腿部的伤口很大,流血过多,随时有生命危险。碎骨头散乱在肉里,共有24块,甚至面临截肢的危险。为了让赵一曼说出共产党的组织和活动情况,大野泰治用鞭子抽打赵一曼的伤口,用鞭子杆往伤口里拧……但无论使用什么办法,始终撬不开赵一曼的嘴巴。

日寇后来软硬兼施,将赵一曼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住院期间,看守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被赵一曼所感动,帮她逃离魔掌。没想到途中不幸被日寇追上,再次落入敌人魔掌。据敌伪档案记载,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日伪警察对她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拷问,使用了多种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

1936年8月2日,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在押送途中写下给儿子的信。随后英勇就义,年仅31岁。

嘱托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宜宾市城西,有一座可俯瞰全城、山势巍峨的大山,因树木苍翠,望之若屏,名曰“翠屏山”,山前有宽阔的石级,蜿蜒曲折,迎接四方,直达山巅。两旁绿树扶疏,藤萝缠绕,繁花飘香,是国内少有的城市森林公园。盘山公路上停满汽车。山上原有古迹翠屏书院,现辟为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纪念馆”,门前竖有赵一曼的汉白玉塑像。前往山上瞻仰英雄的人每天络绎不绝。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赶到纪念馆拜谒英烈,没想到这座占地5500平方米的纪念馆,正在闭馆升级改造。相关负责人介绍,纪念馆是1963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此次便重新整修,预计工程会在八月底结束,正式开馆时间定在9月2日,“以一个崭新面貌迎接抗战胜利70周年和赵一曼诞辰110周年。”

站在纪念馆广场上遥看整座宜宾城,年轻时,赵一曼便是从山下这座川南城市出发,去往陌生又遥远的东北,抗击日寇,保家卫国。“全家人一起在宜宾合江码头为奶奶送行。”陈红听老辈的人说。而这一走,奶奶赵一曼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陈红的外貌酷似奶奶,就连与赵一曼生活过的抗联老前辈都这样说。赵一曼纪念馆最初做赵一曼的塑像时,便是部分参考她的外形设计。

父亲从档案馆抄下的那封家书,如今传到了陈红的手上。上面遒劲潦草的字体,显示出陈掖贤先生当年面对母亲遗愿时的激动与慌乱。“自从我做了母亲后,对这封家书感触越来越多,不管奶奶有多么坚强的意志,临到牺牲的时候,她又回归到母亲的角色,想的就是儿子,希望父亲不要忘记她是为国牺牲的,是为了更多孩子而舍去了自己的孩子。”

1987年2月,陈红和爱人离开北京,到四川成都工作并照顾年迈的二姨奶奶。退休前,她是四川省大件运输公司的一名员工。只有一次因为下岗被一些同情她的同志呼吁,她是赵一曼孙女的事情大家才由此知情。

赵一曼曾经留下这样一首诗: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舍子从戎的她用自己凛然正气、铮铮铁骨,告诉世人谁说女子不如男。也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她这样“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同胞才得以“笑看旌旗红似花”。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摄影记者 陶轲

原标题:一封迟到21年的家书 赵一曼:最伟大的母亲和抗日战士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