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第一财经日报》:“小组微生”谱写美丽新村

2015-07-22 07:08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崇州桤泉镇余花龙门子的居住环境非常漂亮 本报资料图

核心提示

“修旧如旧、不大拆大建、不毁林。”

——崇州市桤泉镇余花龙门子当地干部对自然聚居点现代化过程的概括。

“曾经的城乡统筹,一度出现了仅为节约土地、仅为改变农民居住方式的实践偏差,而‘小组微生’正是对这些偏差的合理校正。”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曾如此概括成都美丽新村建设实践

编者按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7月23日至24日,全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议将在成都举行。全国各地在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上有什么好做法、好经验,而成都又做了什么,有了什么成效?就在昨日,《第一财经日报》刊发报道关注成都建设美丽新村的“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探索,本报今日摘登报道精彩内容。

6月末,成都市新津县永商镇朱山岭的村民新居正在做最后的施工,这个小区只有29户人。新居选址还是在原来村庄的附近,被“竹林盘”环抱。除了之前破旧的房屋变成了现代化的小楼房之外,朱山岭的山水田园风光依旧。农户也没有迁移到别的地方集中居住,仍在山水田园间住上新居。

朱山岭的新居建设摒弃了动辄上千户的“集中上楼”模式,在推进农村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又保持了原有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相较于原来的大集中,这一“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简称“小组微生”)成为成都美丽新村建设的新探索。

成都市农委总经济师宋峰表示,成都将“小组微生”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作为保持农村特色、传承耕读文明的重要载体全域推进,受到中农办、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现代和传统的平衡

崇州市桤泉镇余花龙门子是初建于光绪年间一个自然村落。然而,老院落终将要跨进现代社会,如何既消弭城乡差距,又故园依旧?

“我们按照‘修旧如旧、不大拆大建、不毁林’的原则,推动自然聚居点的现代化。”当地干部说,余花龙门子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所有的树木、竹林、古井、老屋。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不改变道路渠系肌理;努力让群众家有小庭院、户有小菜园;以传统院落改造和保护传承乡风民俗为重点,植入现代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些,已成为成都新村建设的共识。

“小规模聚居”,就是合理控制建设规模,防止脱离农村实际、盲目求大、片面讲集中、赶农民上楼。新村规模一般100户至300户;内部每个小组团20户至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

“组团式布局”就是充分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合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半径,形成自然有机的组团布局形态。每个新村均建有不低于400㎡标准化公共服务中心,配置综合服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不低于21项公共服务设施。

“微田园建设”是对相对集中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让老百姓在房前屋后和新村其他可利用空间,因地因时种植,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

“生态化建设”则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严格保护优质耕地、保护林盘、保护田园、保护农耕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同时,更重要的是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走向农村,真正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小组微生”新村水、电、气、视、讯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打造新农村的升级版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特别容易受到大城市的影响,在农村简单地复制城市形态。而一旦农村形态消失,农村文化将失去载体,传统耕读文明就失去了根。成都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上述问题,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高度重视保护川西农村传统文化和形态。

实际上,此前全国范围掀起的大规模新农村建设,其“拆院并院”更多的是源于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减挂钩。

在实践过程中,成都坚持规划先行,实现规划一盘棋。不论新建、改造和保护,都遵循“小组微生”理念,先规划后实施;市、县、乡、村四级规划覆盖率达100%;创新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加强对新村规划建设的指导。全市规划保护川西林盘2000个。

在推进“小组微生”的建设过程中,分类实施“建改保”。对有条件、农民有意愿集中居住的区域,引导农民新建“小组微生”新村;对不具备集中居住条件的散居院落,按“小组微生”形态和功能改造提升;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民居,严格锁定保护,列入保护的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8个,命名天府林盘示范点106个。

结合“小组微生”新村建设,成都同步实施以棚户区、城中村、老旧院落等为重点的“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努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攻坚农村改革深水区

在推进“小组微生”的过程中,关键还在于坚持改革创新,通过改革释放红利,为农村发展“造血”。在这一方面,“小组微生”促进成都的统筹城乡改革向深水区挺进。

今年年初,郫县成为全国33个暂时调整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有关法律规定的试点地区,青杠树村也成为郫县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三个试点地区之一。青杠树村在机制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自主成立青杠树村资产管理公司,该公司负责包括集体建设用地、物业等村上资产的管理和运营,另外,青杠树村还流转了村民的土地成立了粮经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村民的承包土地。

郫县古城镇指路村则采取“五自”模式,村民们以确权后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共同出资100万元注册资本金,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自主实施土地整理,是村民自治管理的一个代表。

在新村建设中,成都还结合实际情况推动产业发展。崇州推出的“农业共营制”更是为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这一模式就是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懂技术、会经营的种田能手担任职业经理人,负责合作社土地的生产经营管理,同时引导适应规模化种植的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并打造“一站式”的农业服务超市平台。

原标题:“小组微生”谱写美丽新村 成都打造新农村升级版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