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堆的涉案赃款
收藏品骗局的连环圈套
第一步:网上购买消费者资料。这些消费者曾经购买过收藏品。
第二步:冒充拍卖公司工作人员向受害者打电话称,受害者的藏品非常值钱。
第三步:代为拍卖收“手续费”。
第四步:忽悠受害者办卡,交各种费用。
两年时间里,具有大学学历、76岁的孙淑君以及工程师退休的老伴李荣强疯狂购买收藏品,花费超过10万元,却从未等到收藏品公司承诺的回购。昨日,两位老人的家人前往当地所在的天彭派出所报警,民警来到老人家中,经过劝说,老人表示再也不买收藏品了。
家人无计可施 向派出所报案
昨日中午,孙淑君的儿子李先生来到天彭派出所报案,希望寻求警方的帮助。李先生情绪激动:“我们子女说的,他们从来都不听;那些陌生人打来电话,让他们买东西,他们却都相信。老人自己省吃俭用,一个月一千块都用不到,省下的钱,却全部拿给骗子了。”他希望能够借助警方的力量,追回部分购买收藏品的钱。
派出所王警官为李先生做了详细了笔录,之后,王警官和另一名警官来到孙淑君的家中。
见有警察前来,孙淑君拿出了自己购买的收藏品,经过民警的劝说,她认识到自己购买的收藏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假货,但她仍然坚信,之前跟她约定要来回购或者代为拍卖的工作人员会按时出现,并拿给她回购款。
民警苦劝 老人仍不相信受骗
“北京有个拍卖品公司,说要帮我拍卖,我交了380元钱,他说周四会过来;还有一个赵老板,他说的8月12号来我这,出15万购买我的藏品。”孙淑君说。她所说的赵老板想要购买的藏品,是她自己花2000元在一家收藏品公司买的。“你觉得你花2000元买的东西,别人会花15万来买吗?有这个钱别人不赚,为什么拿给你赚?”民警反问她。
经过沟通,孙淑君向民警和在场人员保证,再也不购买收藏品了。“今后我再也不买了,骗子太多了。”她说。但对于之前承诺过要来回购收藏品或者代为拍卖的工作人员,孙淑君仍然相信他们会来。“他们说了会来的,我要等到8月12日,看他们来不来。”她说。
孙淑君仍然在等待。“如果过了8月12日,他们没来,我会带着这些藏品,再来派出所报警。”孙淑君说。
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人年龄越大越易受骗
保健品推销、电话营销、收藏品推销……当今社会上的诈骗案件,有很大比例都是以高龄老年人为目标。为什么老人很容易成为诈骗受害者?
据报道,香港教育学院的李田园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海伦·冯通过分析来自38个国家的样本资料,他们发现年龄与信任感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即年龄越大信任感都显著提高。
2014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87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3%的受访者发现当下针对老年人的骗局非常多,同时有94.2%的受访者感觉身边的老人容易上当。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老年心理研究专家王大华博士认为,老年人心理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在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其次,老年人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突然获取大量新信息的时候。再次,老年人面子观念强,自尊心强,希望在退休后花钱投资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他人的赞许。
案件警示
骗子这样设局 诈骗700万
去年11月,新都警方就破获了一起特大通讯诈骗案,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推销的方式,以收藏品升值、代为拍卖等方式,诈骗500多人,骗取金额710余万元,受害人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新都区的一名受害者,仅仅在去年3月到7月,就被骗18万元。
昨日下午,带队破获此案的新都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陈晓波警官,向成都商报记者详解了犯罪嫌疑人惯用的诈骗伎俩。
第一步:购买受害者资料。犯罪嫌疑人从网上购买了大量的消费者资料。这些消费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曾经购买过收藏品。
第二步:冒充工作人员电话推销。犯罪嫌疑人冒充拍卖公司工作人员身份,用编造的假名字向受害者打电话。电话中,嫌疑人称,受害者手中的收藏品非常值钱。比如受害者手上的东西,其实就是工艺品不值钱,他们会说这个东西值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引诱受害者上当。”
第三步,代为拍卖收“手续费”。在受害者相信之后,嫌疑人会提出代为拍卖这件收藏品,如果受害者同意的话,嫌疑人会以收取拍卖费、手续费等名义,向受害者收钱,金额从1000多元到几万元不等。
第四步:忽悠办卡,交各种费用。一旦受害人有一丝心动,嫌疑人立即就会表示,如果在公司拍卖,公司还会送大量藏品给受害者。“这些所谓的藏品根本不值钱,但嫌疑人却告诉受害者,这些东西十分贵重。”当受害者收到藏品时,嫌疑人会忽悠受害者办VIP卡、办税务卡,并以收取场地费、报名费、保险费等名义,向受害人收钱。
警方抓捕犯罪嫌疑人时,堆在房间角落桌子上的几十捆现金,这些都是嫌疑人诈骗来的资金。“你以为你买收藏品能赚钱,却没想到卖收藏品给你的人在背后数钱。”民警提醒,市民应加大防范意识,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成都商报记者 胡挺 实习生 唐丽华
原标题:新都刑警用真实案件破解收藏品骗局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