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炮火前进》剧照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抗日神剧剧情夸张歪曲历史 引抗战老兵不满
近年来,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不少抗战雷剧,夸张的剧情与真实的历史情况相去甚远,招来不少骂声。
《山西晚报》曾发文称,盘点这些年来出现的抗日“神剧”,剧中的主角纷纷跳出生理学、物理学原理的束缚,手撕鬼子、单手掏心、手榴弹高抛打飞机,种种表现犹如“跳大神”。《抗日奇侠》中,铁掌杜大鹏一拳洞穿“鬼子”腹部,上演“手撕鬼子”;《箭在弦上》中,女运动员被奸污后瞬间射死数十日伪军。
另据《京华时报》报道,2013年上半年,蜂拥而起的抗战剧占据了荧屏。《利箭行动》里,主人公从悬崖纵身,用飞刀秒杀持机枪扫射的日军,被网友归纳为“凌波微步+小李飞刀”。在《向着胜利前进》中,吴奇隆较之前的雷剧《向着炮火前进》有更酷更帅的造型,更猛更刺激的动作,纵横丛林,杀得鬼子鬼哭狼嚎,被指像极了“阿凡达”。
这些抗战雷剧引来诸多批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3年5月出台相关措施,要求重审、甄别卫视黄金档已报排播的抗战剧,对过度娱乐化的抗战剧进行修改,不能修改的剧作将停播,刹住了抗战剧的泛滥风。
部分抗战雷剧还伤害了抗战老兵的感情。据《山西晚报》报道,年过九旬的老兵焦福坤说,电视荧屏上都是抗日剧,他从来不看,真正的战争远比电视里演的残酷。还有老兵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抗战“神剧”非常反感,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先烈的不敬。《海峡导报》报道中,90岁抗战老兵陈文展说,“那些都是乱演的,还手撕鬼子,哪有那么容易!我们当年都是拿命拼的!”
《步步惊心》剧照 图片来源:新华网
古装剧内容与史实不符 《武媚娘》、《步步惊心》遭批
范冰冰主演的古装历史剧《武媚娘》一度大热,但该剧多处内容被指与史实不符。该剧还未播出时,武媚娘读书的海报曾引起争议。照片中,由范冰冰饰演的武媚娘手捧一本线装书正读得仔细。而根据历史记载,武则天所处的唐朝还没有线装书。陕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贾二强接受《西安晚报》采访时曾解释,中国古代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直到明代万历年间,线装本的册页书才正式出现,明清时代在民间大面积推广和采用,所以武则天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线装书的。
人物塑造方面,历史上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在政治生涯中曾多次与长孙无忌等政治对手斡旋争斗。而在电视剧《武媚娘》中,武则天却被塑造成了天真烂漫的无知少女,不仅在初入宫时就敢站着目视皇帝仪仗队走过,还在剧情已经过半时仍然懵懂天真。
历史上,武媚娘曾与李治育有一子,而在电视剧中,却被改编成武媚娘怀了李世民的遗腹子。有报道称,电视剧中,武媚娘刚入感业寺就怀有身孕,还是李世民的遗腹子,后来她更凭此以太妃身份再度回宫。有关部门认为这一改编违背历史,并临时通知剧组,因来不及补拍,后来只能靠配音和剪辑改成李治的孩子,也正是因为这样,剧中才会出现武媚娘跟李治抱抱就怀孕的奇葩剧情。
剧中人物的食物也与历史饮食习惯不符。据报道,剧中,小太监为武媚娘送来食物,然而打开食盒后,里面居然放着一盘糖醋排骨。历史上,唐朝宫廷并不流行吃猪肉,烹调猪肉的方式主要也是蒸食。第四集中,武媚娘因为偷了长孙皇后的面具被关进大牢,太监向她索贿,说“一个烧饼一两银子,若配咸菜白粥,再加一两。”尽管食物是对的,但名字却与历史不符,因为当时人们普遍称这种食物为“胡饼”。
其他历史剧中出现的此类“穿帮”镜头也并不少见。《山西晚报》曾做过系列盘点。在《步步惊心》第六集中,女主角若曦嘱咐两位丫鬟:“日后要按照喜好,为皇上和各位爷奉茶。四爷喜欢太平猴魁,八爷喜欢日铸雪芽,九爷喜欢御前龙井,十爷随便....。.”雍正爷喝上了光绪年间才有的太平猴魁,实属“穿越”。在《楚汉传奇》第九集,赵高和李斯商量伪造始皇帝的遗诏,李斯大笔一挥,写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数不清的历史剧中,常会有宣读圣旨的镜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其实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是没有这八个字的,凡是出现了的,都属于“戏说”。
90岁抗战老兵陈文展 图片来源:海峡导报
改善影视剧中的常识错误需各方努力
影视剧不尊重常识的现象时有发生,编剧在科学常识、历史常识、专业知识方面的缺乏,造成 “雷剧”“神剧”“外行剧”“穿帮剧”的盛行。很多观众对相关的知识并不了解,通过收看影视剧去了解这方面知识的他们,很容易受到误导,形成错误认识,并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导致不必要的麻烦。特别是还未形成属于自己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的中小学生,这些剧难免对他们造成“知识伤害”。
内地行业剧“专业性”的缺失主要是编剧的短板导致,由于行业剧专业性的要求,需要主创“术业有专攻”,而内地编剧的“行业性”专业知识匮乏,缺乏对医疗、法律等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加上市场的急功近利,一部剧的制作周期被缩减再缩减,往往剧本还没写完就急着开拍....。.种种原因,造就了大量的“外行行业剧”。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与历史知识脱节的抗日神剧,雷人剧情造成的不良影响往往超乎编剧想象。据《工人日报》报道,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镇指出,部分抗战剧创作者缺乏文化的坚守和基本的历史常识,他们娱乐化地解构历史,弱化了战争的残酷。“而那场血雨腥风的战争真的就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沪战争简直就成血肉磨坊,有的战役我们是200条人命换敌人几条人命,敌人一个炸弹投下来我们一个球场大的场地顿时血肉横飞,抗日先烈更是个个面黄肌瘦,哪里像影视剧所表现的那般追求偶像和颜值,在枪林弹雨里还摆姿势,这些做法等于是自己在给自己造谣。”
在李镇看来,很多观众是把影视作品当教科书一样看待的,“手撕鬼子”确实很解恨,但也应尊重基本的历史史实,如果消费战争、轻贱历史,只会招致国际社会的嘲笑和不信任。
军旅作家王树增也曾痛批抗日雷剧。他表示,抗日雷剧都是对历史的侮辱,凡是制作或者欣赏它的人都是病态。在他看来,一个精神强大的民族,绝不会出现这样的娱乐产品。越是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在说战争的时候,越会夸大对手的力量,夸大自己的苦难。“为什么呢?对手越强大,才越考验我方意志,才越能彰显我方的英雄主义。把对手说成一帮丑类,你算什么英雄?”王树增认为,这种文化现象实际上是软化剂,会误导年轻人。
广电总局2013年出台的相关措施对抗战雷剧进行了约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事实上,政策的约束、行业协会的制约、编剧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影视剧市场的规范和完善,以及尊重常识、尊重历史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都将对频现常识错误的影视剧起到改善作用。(唐云云)
原标题:影视剧频现常识错误 血站吐槽“采完血直接输”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