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好发展
三产互动年底前脱贫
发展之路一打开,大坪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去年底,我们全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640元,今年人均达到11500元完全没问题,将完成脱贫任务。”付成杰说,不仅是经济指标提升明显,如今大坪村还有好多新鲜玩意儿,一定要带记者去新基地看看。
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沿着陡峭的山间公路向前开了几公里,在连接11社的一片20余亩的苗地边,车子停了下来。“这就是我们的新基地,种植了我们从外省引回来的七八个新品种,明年就能挂果了。”指着一大片新李子苗,付成杰向记者介绍,村上将通过持续观察这些新品种在大坪生长适应的情况,在这些品种中优中选优,进一步丰富大坪的李子种植品种。
李子在开发新品种,而一些年轻人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农家乐经营方式,开始探索自己的经营思路。家住山腰上的雷雨、袁得云夫妇,依托自家的住房开起了农家乐。“年轻人做事,就要有一些创新。” 今年32岁的袁得云说,他们家的农家乐主要依托不远处的攀岩基地,主打“户外”这一主题,吸引了众多驴友攀岩、露营、徒步、篝火、野炊,凭着鲜明的主题,袁得云的农家乐搞得风生水起。
虽然客源不少,但袁得云还有自己的打算,他凭着以前在酒厂打工的经历,琢磨着用当地的特产红豆杉来研制一款新酒——自酿的玉米酒泡上红豆杉,结果一推出就十分受客人欢迎。“从今年4月份起卖,头批2000瓶卖得只剩下300多瓶了。”他透露,目前他已经为这款“红豆天香酒”申请了商标,同时他还正着手开发“红运茶”“红标鸡”等系列产品。
同样是创新,在山顶开乡村酒店的杨万君“摊子铺得更大”。先前在城里开木器厂和鞋厂的他,看到大坪村的交通设施变了,具备了搞乡村旅游的条件,果断投资了300余万元建设了鹤顶生态农庄,生意火爆。“从2月份李花开到7月底摘李子,都是旺季,我的厨师开价都是10万元的年薪,遇到客人多还有奖励。”杨万君透露,他还在计划将自己的农庄拓展,把想住宿的游客留下来。
对话
以产业为主线
打响脱贫战
——专访大坪村村主任付成杰
记者:近两年来,大坪村变化十分明显,大坪村的产业扶贫靠什么?
付成杰:大坪村扶贫开发得到了市、县两级相关部门的特别支持,近两年在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造投入、人才培训、产业扶助等方面得到大力扶持,在各级对口扶贫单位的支持下,如今村道、停车场、观光亭、公厕等基础设施都全面提升,解决了用水、用电的难题,“输血”已经使大坪村的条件得到了根本好转,具备了发展的先决条件。
记者:下一步如何推进大坪村的发展?
付成杰:我们现在就是要依托党支部的带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大坪村将继续延续“在产业链上建支部”的思路,继续搭建李花观赏、农家旅游、摘果体验、户外运动、山货销售等支撑点,发展乡村旅游。目前金蜜李已经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按照发展计划,我们将进一步依托金蜜李这一核心产业,同时依托牛尾竹等产业,提升乡村旅游,助民增收,今年底,我们的村民人均收入有望达超万元,实现脱贫。
数据说话
2013年至2014年修建产业道路8.26公里,总投资390余万元,修建了村道、观光便道、公厕、供水厂、旅游广场、观光售果亭、高压变电器等。
两年来利用市级扶贫专项资金60万元新栽植金蜜李450亩,牛尾竹300亩,优质核桃300亩,打造了金蜜李矮化密植“巾帼示范种植园”,并获赠鸡苗、麻羊、小猪、有机肥料、技能培训及贫困慰问。
以李子产业为载体,大力实施一三产业互动,发展乡村旅游,共新修建农家乐9家,提档升级3家。连续2年举办李花节和采果节,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实现旅游纯收入260余万元。
通过产业扶贫,群众观念变“通”了,基础设施变“好”了,环境卫生变“美”了,居住条件变“新”了,产业结构变“优”了,就业方式变“广”了,支部战斗力变“强”了。 本报记者 陈方耀 摄影 刘阳
原标题:唤醒沉睡的资源 金蜜李之乡掘到“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