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成都高新区的高楼间,创新的氛围就像这座城市空气中特有的火锅味一样无处不在,诱惑人加快脚步。
最近,这里的创新创业者们更为振奋——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高新区为全国第八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也是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迎来发展新机遇的西部重镇,能否为中西部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可复制的样本?人们十分期待。
放弃大包大揽
政府要从台前转幕后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今,欧洲人在中国寻求商机的目光却渐渐西移。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在成都已经举办了9届,最近一次迎来了25个欧盟国家、430余家欧洲企业,同时也促成了不少成都企业“走出去”,今年60家成都的科技型企业与10多个国家的430家企业举行了680余场洽谈配对活动。
这些对外投资洽谈合作的促成,主角不是政府而是企业。2006年在成都高新区成立的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是欧洽会的举办者。走进中心,会发现不同的办公区域坐着不同国籍的员工,这些都是入驻的欧洲企业和机构的人员。中心提供6个月的免费办公场所,已经成功引进30多家欧洲企业落户成都。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在科技金融服务领域也是如此。盈创动力就是成都高新区为了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建立的一个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今年,成都广达在“新三板”正式挂牌。曾经,这家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为融资跑断了腿:“我们企业的财务、知识产权、产品销路都没问题,可是一问到贷款抵押物就哑口无言。”轻资产、无抵押物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同困境。成都广达在2013年找到了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其帮助下,通过“成长贷”将知识产权作为抵押物拿到了500万元贷款。同年,成都广达的销售额就超过1亿元。
“‘成长贷’的运营模式可以总结为一库一池一办一会。”盈创动力副总经理黄悦介绍,“一库是信息库,收录了7000多家小微企业以及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53家金融服务机构的信息与需求,‘砍’掉中间环节,让投融资双方直接面对面,提高融资效率。一池是风险分担资金池,政府设立风险补偿金引导,银行和担保机构共同建立风险资金池。一办一会分别指管理办公室及项目专家评议会,聘请科技和产业专家对科技企业和项目进行专业评估。”同时,平台还构建了“梯形融资”的服务体系,提供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组合方案,量身定制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投融资需求。
随着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推广和发展,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惠朝旭认为,政府还要进一步减少干预:“项目的投资价值要靠投资人自身去判断,政府不能也做不到甄别调查每一个项目。”
惠朝旭说,从各地的金融服务创新实践来看,如果政府对每一个项目进行托底保证,很容易形成权力寻租、审批冗长等情况,“重点是搭建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依靠社会公众和市场的力量,更有效率地促进交易。”
如细胞裂变般发展
传统孵化器中生长出新型众创空间
“北有咖啡,南有茶馆。”全国首家纯民营创业孵化社区天府新谷及“蓉创茶馆”众创空间的创始人王明新笑称自己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位有着20余年企业孵化经验的老兵,也赶起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流,开办众创空间,可以喝盖碗茶嗑瓜子的蓉创茶馆就是 “门面”。创业人、投资人在这里“对上眼”,创业中遭遇的困难,可以在茶馆沙龙活动中吐槽倾诉获得帮助。
这杯泛着互联网气息的盖碗茶,其实早就在传统的国家级孵化器天府新谷中孕育。40万平方米的孵化场地,用王明新的话来说,“有生意也有生活”。入驻企业523家、创业者11000余名,提供研发、成果转化、投融资等服务,还有餐厅、娱乐设施、公寓,形成工作、生活、创新创业一体的生态圈。
在王明新看来,众创空间是一种新型孵化器,不再那么拘泥于地理空间,并且让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王明新将天府新谷的线下服务打包在线上呈现,并且更新升级了线下服务,覆盖更多创业需求。
“我们现在的孵化服务有三新——建立专注于做天使投资、定位于精准孵化的新基金,展开中美企业创新合作的新视野,同时建立创业创新的新空间。”王明新着重解释了新空间,“我们想孵化‘孵化器’,不光孵化企业,也在园区内培育更多各有所长的孵化器。”就像细胞分裂一样,这种裂变式的孵化增长将覆盖更广泛的创业创新者。
事实上,在成都高新区这样一个大型的孵化器中,类似于蓉创茶馆这样的民营孵化器已遍地开花,有的虽不如政府搭建的孵化器那样功能齐全,却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专业优势。比如在成都高新区孵化器创业场中“孵化”的手机游戏企业尼毕鲁科技,在海外市场取得不俗销量后也开始着手搭建自己的孵化器——“抱团科技”,吸纳初创的手游企业抱团发展,为他们提供资金和办公场地以及自己擅长的海外市场运营等服务。
本土孵化器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者,同时聚集的创新创业者又吸引更多外来孵化器前来寻觅商机。联想之星、创新工场等知名孵化器都纷纷走进这片西部的创新高地。
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反映了成都高新区的“大孵化观”:政府办孵化器与社会力量办孵化器互为补充,所有孵化器不分类型、不分投资主体和形态,只要为高新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载体和服务的,均纳入高新区孵化器网络体系,享受孵化政策支持。
站在政策叠加新起点
辐射西部整体发展
刚刚获批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将享受更多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非上市中小企业通过股份转让代办系统进行股权融资、扩大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股权和分红激励、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
这些优惠政策既是发展机遇,也是管理实施上的挑战。在一些管理者看来,政策的实施仍然具有难度。为成都高新区输送大量创新人才的两所高校——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就从如何处置创新孵化的源头即科技成果提出了疑问。
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铁城说:“我们想让川大更多成果在高新区转化落地,但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具体怎么实施,学校有顾虑,不好把握。”电子科大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皮亦鸣也有相同的疑问,他还提出了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政策实施的难题:“股权激励需要纳税,可有股权的科技人员只有在企业盈利、分红之后才能拿到真金白银,没拿到收益却要先交一笔税,是不小的负担。”他们都期盼《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尽快出台,明确政策实施细则,能够让更多成果和人才在高新区落地。
在惠朝旭看来,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政策对高新区的未来至关重要,“未来高新区的创新除了商业模式、组织形式的创新之外,仍需增加科技含量,主要推动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
(原载《人民日报》2015年7月27日第20版)
原标题:创新像火锅一样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