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被称为“生命禁区”,平均海拔达到4526米,含氧量仅为成都的46%,它就是距离成都1000多公里的甘孜州石渠县——全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自然地理条件最恶劣、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2012年四川省启动对口援藏工作,金牛区对口支援甘孜州石渠县经济社会发展。承担起全市乃至全省最艰巨的援藏任务,金牛区始终将对口支援石渠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紧密结合石渠需求,围绕“帮思路、帮项目、帮理财、帮管理、帮民生”的路子,突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目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对口援藏各项工作,为推动石渠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打造丰富文化生活、全民健身的主阵地
5月15日,金牛区援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石渠县隆重举行。金牛区2015年度对口援建重点项目共12项,涉及干部培训、教育、文化等项目,项目总投资8050万元,援助资金3815万元,其中2015年计划投入援建资金1201万元。
尤为引人注目的重点项目——县城市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总投资达4900万元,包含了石渠县文化馆、石渠县图书馆、石渠县广播电视业务用房、石渠县数字电影院、石渠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石渠县雪炭工程6个子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解决由于石渠地处高寒地区而导致的室外体育场每年实际使用效率不高,不能更好发挥全民健身作用的问题。该中心建成之后,将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开展全民健身的主阵地。
援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仅仅是金牛区对口援建石渠县的一个缩影。按照金牛区2012年至2016年对口援藏五年规划,计划投入对口援藏资金1.16亿元,已安排落实8500万元专项援助资金。在项目援助上,金牛区2012年至2016年利用专项资金援助石渠县36个项目,目前已完成援助项目23个,正在实施或逐年安排的援助项目13个。
改善民生普惠群众
改写了石渠没有标准城市道路的历史
去年7月21日,金牛区第三批援藏干部带着区委、区政府的嘱托,踏上了有着“雪域高原”之称的石渠县,进行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杨小梅,新桥小学老师,在到达石渠的当天,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石渠的夜很静,也很美。尽管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然而藏区人民带给我的感受非常美好。我会好好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藏文化,传播正能量!未来的我任重而道远!”
教育援藏,仅仅是金牛区倾情援助石渠县的一部分。金牛区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石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援助资金、项目、人才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使援藏成果普惠石渠群众。
着眼群众急需急盼,金牛区整合援助资金和力量,科学谋划和建设一批综合效益好、影响力大的基建项目,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石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协助石渠县全面改造完成县城主要道路,基本形成四纵三横的路网体系。县城双向四车道、全沥青路面、配套完备的金牛大道于2013年全面完工,改写了石渠没有标准城市道路的历史;仅用5个月就建成连通色须寺的宽12米、全长3.3公里的入城主干道,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石渠首条“高速公路”。
即将建成的石渠县牧民定居工程项目,推动石渠牧民从传统分散游牧模式向集约家庭牧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将农村资源、城镇产业与农民就业有机结合,为石渠县开启了探索生态保护、移民搬迁、扶贫开发、产业发展四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模式,直接间接带动30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
授之以渔增强造血
挖掘特色优势资源打造产业亮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金牛区积极挖掘石渠特色优势资源,帮助当地群众打造产业亮点,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致富。投入120万元帮助包装策划石渠“太阳部落”“石刻王国”“双格文化”“真达锅庄”等旅游品牌,大力开发旅游周边产业和衍生产品,逐步形成康巴藏族特色民居接待点和白菌、枸杞等特色农牧土特产品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等产业集群,带动当地上千名农牧民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增收3000多元。
与此同时,通过健全机制、对口帮扶等方式,把对困难群众的帮助落到实处。协助石渠县残联实施划片管理,在各镇乡设立片区残联(残协),使助残工作向基层延伸,基本实现全覆盖。协助石渠县红十字会建立健全重大病困人员卫生救助机制,累计向石渠县残疾人、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病困人员捐款捐物百余万元,先后接收59名石渠学生到金牛区示范性中小学免费就读,协调金牛爱心企业定向捐赠50万元改善县寄宿制学生生活条件。
为了进一步增强石渠县的造血功能,金牛区还通过“内地实践学、远程视频教、师徒传帮带”等方式,提升石渠党政干部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为石渠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干部人才队伍。专项安排了100万元用于石渠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安排400余万元用于开展石渠科教文卫、工程技术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截至目前,已完成45名党政干部、100余名教师、医护人员和300余名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我已经逐渐适应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在今后的援藏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让金牛援藏精神留在海拔4500米的高城。”谈起援藏的感受,金牛区卫生局援藏干部余海亮满怀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赵一 摄影 杨永赤
原标题:成都日报多媒体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