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陈庆华在邛崃南河边上洗着一篮子青菜,时间已是中午,这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远处,新的商业综合体已破土动工,整个南河看上去清秀又不失现代色彩。
这是一幅美妙的画面,但至少半年前,污染和嘈杂还让陈庆华感到焦虑。改变始于2014年底,一场名为“四改六治理”的民生工程拉开序幕。这是成都追求城市新貌的又一场攻坚战,旨在通过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品质的提升。
而如今,这项浩大工程的首份半年报已经出炉,整座城市的环境正在继续得到提升。而在这项工程背后,众多普通市民生活的改善,则是这项民生工程最好的成绩单。
品质升级
在中国的南方,大部分城市都有一条可以依附的母亲河,对于成都市的邛崃来说,这条河就是南河。
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南河所承载的水运功能开始慢慢消减,昔日繁忙的南河逐渐被冷落。“改造前,河边就是杂草丛生的荒地,”邛崃市相关负责人说,“她就是一条很普通的河,只有一条游道,杂乱无章。”
成都“四改六治理”工程的推动则成为南河焕发生机的转折点。通过城市改造,提升城市环境,继而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是“四改六治理”工程要完成的硬性目标,而污染河渠的治理则是该目标落地的有效案例。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渠治理迅速被列入了邛崃“为民办实事工程”,南河的治理则成为了其中重要的治理项目。在邛崃的规划里,南河片区将通过拦河坝工程、河岸健康绿道工程等项目,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提升。
“我们既保持了自然生态的特色,又将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融合,”邛崃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这次生态河道整治,完全按照生态、自然的理念进行治理。”
陈庆华河边洗菜的故事只是一个生活片段,但却是成都追求城市生活品质的一部分。自成都市“四改六治理”行动启动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全市已有213条黑臭河渠得到全面治理。
家住市区的张明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所在的秀水河道片区正变成市民健身娱乐的场所。由于秀水河道临近主城区且人流较大,至少在半年前,这里还被各种污水包围,是名副其实的臭水河。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秀水河道片区所在的成华区专门成立了“黑臭河渠综合治理推进小组”,协调19个部门和14个街道办事处共同来对付黑臭河流。
到目前为止,成华区全区8家畜禽养殖户已全部关闭。此外,成华区方家河环境供水工程今年4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其他具备条件的城区河道环境供水工程建设也将适时启动,通过引入清洁水源逐步修复城区河道生态,实现河道水质明显改善的目标。
目标的快速实现有赖于规章制度的跟进。为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成都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环城生态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从制度上为建设“宜人成都”保驾护航。
此外,在推进全市黑臭河的治理过程中,成都市采取了“合同环境服务的模式”,即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且将其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到水环境治理上,促进企业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调动全社会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去年秋季,黄堰河整治工程正式启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整治除了给河道清淤外,还安装了截污管,实现污水与清水分流。“通过截污管,污水直接被运送至污水处理厂,与此同时,我们还在黄堰河沿线重修了堤坝,在河道两侧进行景观造坡。”
黄堰河的治理,让曾经被中断的美好时光又重新回到了沿岸居民的生活里。在治理黄堰河的过程中,水务部门运用了“超磁分离水处理成套技术”,这是成都治理黑臭河上首次运用这种技术。据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个技术就是利用磁性原理,“让水里的悬浮物全部粘在一个工具(磁种)上,剩下的就都是清水(中水)了。”
有了制度、技术和先进治污模式的保障,成都治理水污染的速度还在加快。根据成都市水务局的规划,在2015年年底,成都市剩余的200条黑臭河渠将完成截污治理,从源头阻断黑臭水下河污染水质。
实际上,河道污染治理只是成都追求城市新貌的一部分,按照成都政府的规划,“四改六治理”是一项涵盖大气雾霾治理、河渠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治理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在于既要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又要为城市的品质升级提供支撑。
民心工程
陈国荣是高新区肖家河西一巷的一位普通居民。2014年春天,他第一个拿起了高新区发放的《民意调查表》表格。在表格里,他在对“院落内市容秩序”“卫生状况”“市政设施有何评价”这3栏中,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好”。
这是成都在推进“四改六治理”过程中的普通场景,鉴于环境的改变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也需要得到市民的支持,每一个细微意见的表达都显得尤为关键。从这个角度讲,“民众参与、民主决策”则成为“四改六治理”工程推进的另一条主线。
“我们发放了调查表,所有老百姓都支持启动拆墙并院,全面改善院落内脏乱的问题。”高新区在对肖家河老旧院落的改造中,征求了每一位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坝坝会,面对面地沟通,商量整治方案,争取老百姓的支持,减少阻力。”
不久之后,一个集合了居民13项主要意见的《项目清单》贴在了肖家河社区的大院门口。接下来,所有的程序都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从挑选设计图、再到院落内的停车区域进行规划。
一个月后,院落内迎来了改造期。老旧的红墙变成了灰色的小方砖;大理石路面,整洁而平整。在陈国荣眼里,老旧的院落变得干净有序,生活更加舒适。现在院落内的事情都由居民们自己做主,“每家每户每月只收10元管理费。”
与高新区改造思路相似的邛崃市,还引入了社会企业参与其中:政府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对老旧院落进行改造。依照这种形式,目前,邛崃市已启动了8个老旧院落的硬件改造工作。
除了引入社会企业,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邛崃市对改造院落的后续管理进行了值得借鉴的创新。
为了改造后的老旧院落能持续发挥自身造血功能,邛崃市首先对社区维修资金的长效保证机制的建立进行了尝试。在这项探索中,邛崃市对拟实施改造的老旧院落,由院委会议定按每户100元标准收取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同时,引导院落住户将改造后的停车位、广告位收益用于补充院落维修资金。
而物业管理和维修资金监管工作,则由社区物业服务中心统一对辖区内老旧院落实施监管。“我们指导临邛镇各社区按照相关规订成立了14家物业服务中心,目前,邛崃市根据居民意愿,已与8个院落签订了物业管理协议。”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确保了院落改造后物业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实际上,“四改六治理”贯彻的民众参与、民主决策机制,也是成都探索城市管理走向精细化的写照,在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按照成都市的要求,“四改六治理”要对具体的实施项目、方案等推行民主恳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在改造形式、治理方式上广泛吸纳民智,着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四改六治理”的具体决策。坚持政民互动,鼓励群众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建立意见反馈、建议诉求等协调联动解决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四改六治理”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此前,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调研时亦强调,要坚持“大城市、细管理”理念,以深化“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统揽,积极推行以网格化、信息化、服务化、便民化为鲜明特征的现代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努力让“科学管理、高效管理、精细管理”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原载《经济观察报》2015年8月11日06版)
原标题:成都:“四改六治理”的民生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