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刘中柱受邀进京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了,昨日在北京他给儿子刘克天打回电话报了平安。“这次的北京之行,算是圆了父亲的一个梦。”昨日下午,在成都大安西滨河路1号院的家里,63岁的刘克天用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与记者的谈话。他告诉记者,从小时候记事开始,父亲刘中柱只要空闲下来,就会给他讲当年参加远征军的经历,日积月累,几十年下来,刘克天早已能勾勒出父亲的那一段经历。本报记者 赵荣昌 摄影 马丁
老兵名片
刘中柱,1920年3月生人,祖籍重庆合川,现居成都大安西滨河路。1941年,21岁的刘中柱在重庆一家印刷厂当工人,亲眼目睹了重庆遭受日本侵略者的密集战略轰炸,他的不少工友被炸死。抱着“与其这样窝囊死掉,不如上前线拼一下”的想法,刘中柱考上了黄埔军校。三年后,他顺利毕业,被分到滇西的远征军第8军。1944年5月,时任第8军103师307团1营3连连长的刘中柱参加了松山战役。
记忆最深处·松山战役
三个团同时冲锋 回来时却不足一个班
“父亲讲述最多的,是松山战役。”在刘克天的记忆里,松山战役应该是父亲远征军生涯中打得最艰难的一战。“激战了100多天,伤亡1万多人,最终胜利了!”刘克天告诉记者,父亲每次都讲这句话。
1941年12月,第一阶段的10万中国远征军与英美盟军在缅甸与日军多次激战后,一路转战到印度训练、补充扩建为7万人的“中国驻印军”。并于1944年5月转回滇西与当时驻地部队重建为第二阶段的远征军,受命开展滇缅大反攻。当时,刘中柱任第八军103师307团1营3连连长。
滇缅大反攻的首要目标就是松山。松山与龙陵、腾冲呈掎角之势,紧靠腊勐,植被繁茂,大树参天。自1942年被日军占领后,以一支特强的工兵部队和大批泰国和缅甸民工,用了两年多时间修筑起了堡垒式工事。完工后用十架飞机试炸,其内部结构丝毫未损。
“当时,父亲所在的第8军是后面才接到命令的。”刘克天顺着父亲的回忆讲述道,“远征军于1944年5月命令第71军新28师向松山进攻,当时的28师初攻腊勐,奋力拿下了。但后来再攻竹子坡、大垭口等地时,损失了4000多人,就再无进展了。”随后,新28师奉命撤回参加围攻龙陵的战斗,第8军奉命9月20日之前拿下松山,便于连接腾冲与龙陵。
“每次说起那一仗,父亲总是会落泪。”关于父亲这一段经历,刘克天自己也曾查过一些历史资料。1944年7月1日,奉命接替新28师的第8军完成了接防任务,随后不久,便发动了第一次总攻。百余门大炮,上百万发炮弹向日军堡垒阵地发射,本想借着密集火力冲锋的第八军,遭遇到隐蔽于侧后的暗堡突射,伤亡惨重。在刘中柱的记忆中,总攻发起时,三个团的人同时冲锋,但黎明回到原地时,却不足一个班的人数。
经过几次总攻后,日军暴露出了20多处隐蔽暗堡,远征军部队也调整了进攻战术,以大量迫击炮断后,防敌增援。用山炮、速射炮掩护部队前移,拉近距离后,直射敌堡之内,引发堡内爆炸,从而拿下了日军的几个堡垒。
“几个月吃不上一顿正常的饭,经常全身淋透,让雨水贴着皮肤自然干。为了守战壕,水壶里的水喝完了,战士们就从混着血水和淤泥的水坑里取水来喝,很多人都生了病,我也得了疟疾,一发作就打摆子。那时候年轻身体好,打摆子也不影响打仗。”这是刘中柱向刘克天讲述最多的场景,“每每讲到动情处,父亲都会抹起眼泪。”刘克天讲道。
终于,在无数次的攻坚后,第8军采取秘密挖掘坑道填埋炸药的办法,炸掉了敌人的中央主堡……至9月6日,将日军松山守备司令金光会次郎及其部队全部歼灭,而在此次战役中,中国远征军部队共牺牲将士超万人。
松山战役的胜利,拉开了滇缅大反攻的胜利序幕,成为扭转乾坤之战。此后,远征军势如破竹,陆续攻破腾冲等重镇,追打逃到缅甸的残敌,帮助英国盟军收复了大小50余座城镇。同时,打通了中印缅国道,战略物资得到补充,为全面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讲述
和战友们急中生智 借用木板强渡怒江
1944年,刘中柱被任命为第8军103师307团1营3连连长。同年5月,刘中柱所在的第8军合并到第1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重建为第二阶段的远征军,要求强渡怒江,对滇、缅的日军展开进攻。
众所周知,怒江是一条从青藏高原冲破万千山岭奔腾而来的河流,山势陡峭,水流湍急。原本,怒江上有两座桥,1942年为了阻止日军进攻重庆,部队将怒江上的惠通桥和惠仁桥一同炸毁。
一边是炸毁的桥梁无法通过,一边是敌军在对面山上不断地轰炸攻打,强渡怒江的11集团军官兵们心急如焚。但是,没有桥,也必须想办法渡江。好在惠通桥的桥身还在,刘中柱和战友们急中生智,找来一些木板,一边机枪火力掩护,一边冲锋把木板铺在桥面上。最后,大部队顺利渡江。
回想起部队顺利渡江的情景,刘中柱脸上露出孩子般幸福的笑容。但就在一瞬间,他脸上的表情凝住了,老人想起了第20集团军在上游艰难的渡江情景。上游的惠仁桥被炸毁后,什么也没有,战士们只能靠冲锋舟、木筏和气垫船过江。而日本人的枪炮不断,很多战士被机枪扫射而中弹牺牲,还有许多战士,因气垫船被打破,直接掉进江里,被刺骨的江水活生生地吞噬。“跟那些牺牲的战士比起来,我们是幸运的!”
老兵儿子的记忆
夜深人静时
父亲经常默默流泪
作为儿子的刘克天,最近这几日,内心有些纠结。原来,刘中柱在收到邀请去北京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后,便“一时性起”安排给他一个任务,“要让儿子代自己去松山拍张照片回来。”面对记者,刘克天道出了自己的无奈,“虽然我也能理解老人对那块土地的留恋,但我自己本就腿脚不方便,现在年纪也大了,这个任务恐怕要搁置了。”
“其实,回松山去看一下,一直以来都是父亲的一个愿望。”刘克天告诉记者,父亲多次和他提过回松山看看,但是又怕父亲勾起战友牺牲的伤心往事,所以迟迟没有动身。10年前,一位老战友约父亲一起回松山,思量再三,决定动身。“当时父亲已经患有心脏病,到了大理之后病发,无法再继续行程,只好返回。父亲没能到达松山,但还是托人从松山给他带回几个石头和松果,他小心翼翼地把东西装进一个小铁盒,放在书房里珍藏。”刘克天告诉记者,经常看到父亲在夜深人静时,默默地拿着铁盒流泪。
与老兵儿子的对话
记者:老人每次讲起这些经历的时候,你是怎么样的感受呢?
刘克天:从我记事开始,父亲就给我讲这些经历,一直到现在。每每讲起这些经历时,当时那种全民“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场景就会在我心中浮现,我很荣幸有这样一位父亲,也很缅怀和父亲一样为民族解放而奋斗过的远征军战士。
记者:你认为,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刘克天:父亲刘中柱,应该说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缩影,心中时刻铭记着家国情怀,都是真性情的男儿。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即使捐躯也毫不退缩。这是一种家国民族的大义,这是父亲给我最大的影响。
记者手记
家国情怀真性情!
在那个时代,能考上黄埔军校的刘中柱,绝非等闲之辈。如果不选择远征军这条路,说不定会有更好的前程和未来。但他却选择了一条随时有可能丢失性命的道路,这也成了那一批中国远征军人最真实的写照。离妻儿、别双亲,征战异国他乡;抛头颅、洒热血,心怀大义不畏惧。如果说,要给这样的军人一个形容和定义,那家国情怀真性情,一定是对这些中国远征军男儿的最好标注。
原标题:激战百日伤亡万人 松山战役最终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