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理杜鹃花,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
重建杜鹃园
赴墨脱采种差点车毁人亡
与花作陪,听起来浪漫。事实上,这只是看上去很美。
灾后重建杜鹃花园,李建书与同事们一道,奔赴云南、西藏、四川各地采种。采种,要翻山越岭,是一个危险的活儿。他们要先找到有杜鹃的地方,还要挑选种子成熟的季节。
李建书还记得,有一次,他跟着科研人员去西藏寻找杜鹃花种子。科研人员把目标锁定在墨脱县的多雄拉山口。深秋时节,路边结冰,机耕道狭窄又险峻,路面仅能容一辆车通行,另一侧是万丈悬崖。
租来的越野车行驶了一段路程,司机就不想干了。“路太烂,太滑,担心出意外。”李建书说,坐在车上,颠簸中,大家感受到了一股死亡的气息。危险真的来了,在一处悬崖边,由于路上大石头太多,司机控制不住,他感觉汽车马上要翻下悬崖。“完蛋了!”他默念着,这回可能回不去了。幸运的是,汽车又被司机扳回来了。
在5200米的山顶,李建书和同事们采集到了高山杜鹃花的种子。西藏行,他们带回来50多个品种的杜鹃花种子。
巡山走两天
意外救助野生大熊猫龙龙
守护杜鹃园的同时,李建书也守护着山里的飞禽走兽。
2012年4月17日,在保护站50米开外的竹林里,工作人员刘素康发现一只削瘦的熊猫在吃竹子,动作很慢。担心这只熊猫有问题,刘素康和李建书结伴,小跑了一个多小时到山下,找到有信号的地方报警。
报完警,他们又步行上山,守护受到惊吓藏起来的熊猫。他们等来了专业救护人员,经过诊断,那只熊猫营养严重不良,患有胰腺炎、心肌炎、肝脏严重受损,体内有大量蜱和蛔虫。
这只熊猫被取名为龙龙,经过救治,体重由62公斤长到了110公斤,被送到动物园颐养天年。
巡山,李建书常常与保护站的人编在一起,几个人分为一小组,沿着自己负责的路线巡逻。“一般情况下,早上7点半出发,下午四五点回来。”李建书说,如果巡山路线更长,他们一天没办法打来回,只好背上帐篷和干粮。晚上,找个平坦的地方扎营,第二天继续巡山。
手机变手表
蜡烛照亮森林夜晚
回家后,李建书换下湿漉漉的衣服、裤子和鞋子,喝下一口热茶,围在火塘边烤火。
天色渐暗,夜幕来临。周小芳找出一根燃了一半的蜡烛,借火塘的火点燃,放在流了一堆烛泪的木桌上。时而,山风吹过,烛火摇曳。
这些年,没有电,周小芳夫妇就用蜡烛照明,靠4000多根蜡烛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
步行半小时,就是保护站。那里的条件好一些,保护站利用山上来水修了一个小水电站。春、夏、秋季,只要有水,这里发的电基本能满足保护站用电。
杜鹃花园和保护站,成了龙池最后的守护人。没事的时候,周小芳就会去保护站为手机和电筒充一会儿电,拿一块冰箱里的冻肉。
“给手机充电,其实也没多大用途。”周小芳说,由于山上没有信号,手机的功能只剩下一个——看时间。而她,了解时间除了手机以外,还有那台老旧收音机。
冬天,山里的事情少,但却是守护者们条件最艰苦的时刻。
下雪了,游客艳羡山里的风景与玩雪的乐趣。殊不知,守护者们面临要背食物进山的难题。每周星期二,是夫妻俩下山背食物的时间,雪很厚,有时达到1.5米,步行都很艰难。夫妻俩要走到20多公里外,背一周80多斤重的食物上山。李建书说,最艰难的一次,他们走了整整一天。
七年不“痒”
期盼高山杜鹃开满山
婚姻,都会面临七年之痒。在无电无信号的杜鹃花园坚守7年,这对夫妻痒了吗?
“我变得越来越温柔了。”坐在火塘边,李建书吐了一个烟圈儿,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不过,她变得比以前更暴躁了。”
51岁的周小芳,打算在山上干两年就下山。不是她想逃离,是身体受不了。她又担心,“我走了,谁为他煮饭?”
山上空气潮湿,秋冬季节,每天早上醒来,摸一遍被面,手上都是水。周小芳风湿很重,发病时,她双手抱着头使劲儿抠,抠得头皮破裂。
他心疼她,但他舍不得离开杜鹃花园。他说,他最喜欢六七月,杜鹃花越开越有劲,粉红、紫红、黄色……一层一层开得漫山遍野。华西都市报记者席秦岭见习记者杜江茜
新闻链接
龙池封闭整整十年
过去,龙池是一个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的好去处,龙池冰雪节成为西南地区冬季旅游的黄金线路。
2005 年开始,龙池景区进行封闭式打造。通过多年恢复,通往龙池的道路开通了,龙池不再是孤岛。
今年,龙池景区已封闭整整十年。
原标题:4000根蜡烛点亮龙池“杜鹃夫妻”10年守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