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专家:《清明上河图》为盛世危图 官兵懒散税务重

2015-09-22 10:11   来源: 长江日报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马兰

懒散的兵卒

因税款发生争执

拱桥上下侵街现象严重

日前,“石渠宝笈特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场面火爆,《清明上河图》10年来首次面向公众亮相,引游客排起长龙参观。然而,普通观众往往看个热闹,却不解其中门道。

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著书《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以他多年的研究,试图解开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下称“《清》卷”)内深藏着的历史密码。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余辉表示,《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画中数十兵卒,没有一个像样

余辉认为,张择端在《清》卷里描绘出庞大的社会场面、丰富的生活细节,不可能是遣兴之作。“他所表现的、特别是反复表现的事物必定是他强调的问题,画中充满了他对周边事物的好恶和期待。根据他画什么、删什么,可洞悉到画家的政治态度与思想。”

《清》卷中,“望火楼”无人把守形同虚设,“潜火兵”的营房改为饭铺,军巡铺改为军酒转运站,河道无人巡航,满船的私粮在京师囤积,督粮官却无影无踪,城门无人防守,胡人随意进出,士兵精神懈怠……“画中绘有810多人,涉及各行各业,画中绘有数十兵卒和马弁,其中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兵。这样的描绘重重地鞭挞了懒惰的宋军。其绝妙的讽刺性构思体现出画家‘狡黠’的个性、黑色幽默的手段,饱含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评定和批判。”

余辉指出,张择端在描绘徽宗朝初年商业繁荣的明线背后,交织着另一条看似热闹却令人心悸的暗线:通过表现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张择端充满了善意,以曲谏的方式作画,向宋徽宗告诫种种社会危机和国家隐患,以求及时挽回败政。”

大胆讽谏惜未奏效

张择端在画中大胆暴露危机、针砭时弊,是什么让他如此毫无顾忌?“这种政治勇气来自于北宋特殊的政治背景,即台谏制度。”余辉说。

北宋朝政从立国之始对谏者就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这来自于宋太祖“文德致治”的基本国策。北宋的谏言方式,越往后越激烈,参与者也越来越多,不仅有朝官谏上,而且还有杂剧家、画家等艺术家参与,以文学艺术形式进谏的现象成为普遍。

与此同时,北宋后期,贫富对立、亡国危机日益凸现,一种怨愤的情绪蔓延全社会,形成了百姓仇官、清官仇贪的愤懑之情,也浸透在北宋画坛、文坛中。“随着矛盾不断尖锐,文学艺术家更加大胆、直接地参与抨击时政的言论,表达民怨,其中最大的艺术特性就是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手段。”

余辉认为,《清》卷中的讽谏因素不是孤立的,是徽宗朝戏剧和文学通行的表现手法,这是当时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所默认的,从侧面体现了北宋朝政对言路的开放程度。“徽宗在登基的1102年昭告天下,要求官员们对他的执政提出意见,提得对的奖赏,提得不对的按大宋规矩不予追究。”

“很遗憾,这件作品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余辉说,当时的宋徽宗迷恋精绘祥瑞和吉兆,他看出画中用意,不愿收藏,只将该图赏赐给外戚向家,“他又错过了历史给予的一次机会”。

原标题:专家:《清明上河图》为盛世危图 官兵懒散税务重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