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金秋,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却高兴不起来。10月的第一天,西北部的俄勒冈州安普夸社区学院就发生一起校园枪击案,至少10人喋血,7人受伤。关于美国枪支管理制度的弊病和争议近年甚嚣尘上,但即便恶性枪击事件一再发生,本应刺激美国政府和社会反思和变革的流血反而正沦为一种“麻木的日常”。
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波丽·莫斯恩兹(Polly Mosendz)3日在美国社交媒体Medium上发文,自嘲自揭关于多人死伤的枪击流血事件系列报道是如何熟练“流水作业”组装出来。用波丽的话来说,“枪击事件发生后,我们有条不紊的发各种消息,进行现场报道,我们是如此的应对自如”。
基本上流程如下:
枪击事件发生前
当然,这些年来丰富的枪击案件为我们准备了大量“预制新闻”。枪击案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发生一次,我们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事发后只要改动时间地点和伤亡人数就好。请看下文:
据警方消息,XX地XX日XX时发生一起造成多人伤亡的枪击案,造成XX人死伤。凶手是/否被逮捕,嫌疑人身份尚未被确认。
是的,在美国,枪击伤亡报道是这样被“预制”的。波丽的文件夹里还有很多根据地点和场合进行的分类:剧院、学校、公司……
枪击案发生了...
社交媒体往往是最先曝出枪击事件的地方,譬如推特(Twitter)。所以一确认事件暴发,我们就可以开始“组装”新闻了:我开始滚动更新实况,其他几个记者开始打电话联系:警察,消防,医院,法官,市长,州长,学校,邻居,FBI……当然,我们有固定的联系人,他们的联系方式我们存得妥妥的。
受害人
受害人的姓名和背景一般不会很快公布。但受害人的故事却是枪击案件新闻报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们的记者“身经百战”,他们无须知道太详细,闭着眼睛都能写出一篇《受害人是谁》的动人文章。
凶手
描写凶手是需要技巧的,但我也有预制的办法——在杀人动机和个人背景方面取得很好的平衡。不能照搬凶手在犯罪现场的言论,但我们必须暗示他当时这么说了;我们无须证明是“情杀”,但可以暗示是否受害人像凶手的前任。故事的其他方面就很好填充了:关于凶手使用了什么武器,他开了几枪,是否自杀……
守夜为受害者祈福
守夜祈福的故事也是必须有的,套路一般是这样:悲伤的亲人、爱人和朋友,手捧蜡烛和逝者照片围站成一圈。有人会说:“悲剧不要重演”;有些亲人致力于游说政府进行枪支管制。而我们负责将这一些搬上媒体。
总统发言
当奥巴马针对俄勒冈枪击事件发言时,有句话是对的——每次枪击事件发生后,总统的讲话也正成为一种“日常”。我们媒体人可以预知他何时会发表讲话,他会何种穿着,甚至讲话的大致内容——所以,我们在奥巴马上台前就把消息写好了,这正是所谓的“日常”。不过,奥巴马这次讲话有些许的不同,因为他貌似生气了。
因为奥巴马说:“某种程度上,此类枪击事件变成了一种日常。新闻报道例行公事,我站在这个台子上讲话最终也成为了一种日常...我们已对此麻木!”
后续影响
枪支暴力事件成为一种“日常”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情感能力。“枪支暴力”对受害者和其家庭以外的人往往毫无意义。而只有凶手进行更加出位的犯罪时,才能吸引我们的眼球。
那么问题来了,接下来的这段时间还有什么会成为“日常”?答案是,要求改革和要求枪支管控的呼声。(记者林晶)
原标题:美国记者:当枪击报道成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