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开全国先河 将村级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2015-10-15 07:10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马兰

成都市农村新貌。(资料图片)

成都开全国先河,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村级专项资金使用模式

·以前·

划定59个项目,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使用范围。实践中发现存在资金使用范围规定过死、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实际需求等问题。

·现在·

在资金使用上进一步“放活”,不划定经费使用范围,转而设定禁止项目清单,列出20项禁止项目。清单之外经民主决议等环节讨论通过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均可使用。

购买卫生保洁服务、保安巡逻费用、基础设施花销……在成都市新都区龙桥镇瑞云社区,每一项村级专项资金的使用,都贴上了统一标识。让老百姓一目了然,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在成都,2700多个村或涉农社区都有这笔资金,全称叫作“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2009年,成都首开全国先河,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设计了农民主体的民主管理机制,目的是逐步平衡城乡公共服务的二元鸿沟。

6年来,成都市县两级投入村级专项资金近58亿元,实施了123805个公共服务项目;融资5.8亿元,实施435个基础设施项目,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较快地改善了农村最急迫、农民最急需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初步实现了“有钱办事、民主议事”,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制定禁止项目清单资金使用更有效率更加灵活

城乡之间最突出的差距,是公共服务的差距。成都在全国率先启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增长机制。

“如何让群众使用资金更灵活、更高效?今年进行了探索和优化。”成都市委统筹委社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的使用模式是,划定59个项目,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使用范围。但实践中发现存在资金使用范围规定过死、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实际需求等问题。为此,今年成都专门出台文件,全面推进项目清单管理、优化项目管理程序、规范资金管理措施,从制度建设、操作规范、公开公示、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深化。

在资金使用上进一步“放活”,不划定经费使用范围,转而设定禁止项目清单,列出20项禁止项目。清单之外经民主决议等环节讨论通过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均可使用。“通过建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评议村级公共服务项目的制度,使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该负责人介绍,按照文件要求,区(市)县还必须在每年9月30日前,将该专项资金拨付到村(社区)。

在资金监督方面,成都市结合国家、省、市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建立明察暗访制度,做到“三见四看”(见群众、代表、干部,看公示、记录、账目、项目);建立整改通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建立暗查回访制度,确保问题“真整改”;建立查处监督制度,确保问题“真处理”,杜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建立考核台账制度,将问题整改和处理纳入目标考核。

此外,通过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议事规则,突出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了干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大大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新都区龙桥镇瑞云社区:

钱去哪儿了?看“名片”就明白

“你看这个蓝牌牌,上面写得清清楚楚,钱用到哪儿去了?大伙儿一看就明白。”新都区龙桥镇瑞云社区的万金田,指着沟渠边一块牌子说。

路上竖起标牌、巡逻车贴标签、保洁工人衣服印字……10月14日,记者来到新都区龙桥镇瑞云社区,发现很多地方都有一张特有的“名片”。“凡是涉及到村级公共服务资金使用的项目,都有统一设计的标识。”瑞云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什么要贴“名片”?该负责人说,瑞云社区是由瑞云、笔架、肖家三村合一的大型涉农社区,辖27个居民小组,有2152户,5324人。“村公资金去年是50万,今年是61万。”随着社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看不见的服务变多,比如购买保洁、安全巡逻等。而老百姓的疑问也变多,钱到底用到哪儿去了?为了让资金使用更加透明,我们决定用贴标的方式。”该负责人说,瑞云社区萌生出给项目“贴标签、写名字”的想法,并将看得见的路、桥、沟等基础设施和看不见的保洁、巡逻人员等专项资金项目,都贴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标识”,“哪怕只用了一分钱,也要贴上标识,让老百姓一目了然。”

“去年,我们27社对沟渠进行维护,用的就是村公资金的钱,它旁边竖了牌子,很清楚。”万金田说,名片很实用,资金花费一目了然,让老百姓很安心。“贴了标识,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用村公资金购买的?方便我们监督,比如保洁员,如果做得不好,我们就不请他了。”居民李大爷说道。

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

把住“三道关”握紧“钱袋子”

青山碧水、绿树成荫,红墙灰瓦的小别墅掩映其间,这不是世外桃源,而是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的真实美景。

村民李兴炳回忆,这样的好日子以前简直不敢想。“我们两河村是个穷村子,过去村里房子破旧道路泥泞,垃圾到处乱丢……”

如今,他一家五口搬进了新家,“两楼一底,啥都有,巴适。”和李兴炳一样,两河村385户人家搬进了“两河逸园”,三人户一楼一底,四人户、五人户两楼一底,这是全省唯一由村级自主建设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两河村的改变,与“7、5、3”成员组长效机制息息相关。怎样才能让村貌焕然一新,解除村民的心头之患?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说,决定按村民自治方式建新村,“新村何时建、怎么建、由谁建,都由两河村全体村民说了算。”两河村以项目建设和项目资金使用监管为抓手,创新建立了“7、5、3”成员组。

“上千名村民晚饭后聚在院坝里,一户一票选出7名村民代表。”村民陈志文回忆。“7、5、3”成员组实行7人项目评判组、5人项目监督组、3人资金理财组,建立议、建、管、评分离机制。记者了解到,各成员由议事会代表、群众代表、监事会代表等成员组成。

“评判组、监督组、理财组,各有各的职责范围。拿评判组来说,村里今年着重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懂建筑、懂工程的老人,比如我们修两河逸园,他们要一趟趟跑建材市场,一次次和施工方、商家砍价。”姚庆英介绍,监督组则要监管工程实施、资金使用等等,“无论哪个项目,不管钱多钱少,都要经过理财组审核,同时还要经过监督组和评判组,相当于把了三次关,握紧了钱袋子,确保了村公专项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

“人都是我们村民投票选出来的,放心。”李兴炳笑道,如今,村里靠种植杂柑、猕猴桃、草莓,实现了村民增收,村容环境也在稳步提升,“修路、修房、修沟,他们都搞得妥妥当当,村里越来越好,我们心头也高兴。”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路延赖芳杰

原标题:村级专项资金咋花的?贴标签公示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