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历史新起点上,如何继续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新常态下继续争当全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一直备受关注。
6年前,成都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增长机制。今年,为进一步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成都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的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文件,全面推进项目清单管理、优化项目管理程序、规范资金管理措施,从制度建设、操作规范、公开公示、绩效评估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化探索。
贴标签、亮身份
村公资金用在哪儿,群众一目了然
前不久,新都区龙桥镇瑞云社区在用村公资金购买的8辆巡防用摩托车上贴上了特定的标识。“看到有这个标识就知道这辆车是用村公资金买的。”瑞云社区主任郭良义说,每年的村公资金使用大概分为社会管理类、文化活动类、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类等,“不管哪一类的使用,都坚持贴标识,让老百姓感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是虚的。只要贴了标识,老百姓就有权监督,有权管理。”
据悉,现在龙桥镇所有村公资金项目都采取了类似的“标识”公示,将村公资金的用途“亮出来”,让老百姓一目了然,方便监督、管理。“比如用该资金修建的路、沟渠等,我们都会立一个标牌,上面写清楚工程的具体信息,接受群众的共同监督。”龙桥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所有标识还添加了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可以了解更多信息。目前,这项举措已在更大范围内总结推广。
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村公资金标准的提高,“钱到底用到哪儿去了”也成为很多群众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社区通过项目“标签公示”这个办法,转变了基层干部和居民思想观念,让居民参与和知晓村公资金使用的渠道得到扩宽,从而真正把居民的意愿作为项目建设的依据,确保了居民的资金居民自己说了算。
新都区的村公项目标识管理只是我市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的一个缩影,在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为进一步做好村公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监管,当地干部群众创新建立了“7、5、3”成员组,实行台账管理,7人项目评判、5人项目监督、3人资金理财,建立议、建、管、评分离机制,确保村公专项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受到当地群众称赞。
每月例会通报
资金使用公开透明,群众更安心
走进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公馆风格的民居群落让人眼前一亮,巧妙利用苗木基地、荷塘等天然资源借景、造景,整个社区仿佛一座生态公园,硬件环境一点不比城里的高档小区差。村里一座新落成的新农村综合体内,修葺一新的村民图书阅览室陈列了许多生活、科普类图书,村民们有的在公共书屋内翻看最新的书籍,有的在广场练习太极拳,怡然自得。
相较于以前的文化下乡活动,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则让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生根发芽。更重要的是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走向农村,真正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
围绕老百姓最关心的专项资金监管,香林村以建立健全村级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为重点,突出抓好项目公开、项目管理和项目议事等环节中各项措施的落实,推进项目公开“四个统一”,项目管理“四个规范”,项目议事“两个常态”,形成自主管理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记者采访时,正碰上香林村召开每月一次的固定会议,对村上聘请的10位保洁员进行工作测评。据介绍,按照大邑县的要求,香林村建立了固定议事日,在这一天召开议事会研究村公资金的相关事项,并通过宣传栏、微信、微博等提前公示议题内容,鼓励村民自愿列席议事会。
“让村公资金的使用尽量公开透明化,才能得到群众的满意。”在香林村服务多年的村干部杜月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监管村公资金的使用,大邑县纪委还牵头对村公资金使用进行廉政风险专项防控,从多环节扎紧口袋,加强对村公资金使用的监管,让老百姓更安心、更放心。
数据看成果
统筹城乡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努力将改革释放的红利让城乡居民共享。来自成都市统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县两级财政共拨付村级公共服务专项资金58亿多元,实施项目12万多个,初步实现了“有钱办事、民主议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面貌。
“改革6年多来,我们通过严格推行转账核算专款专用,优化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绩效评估,推进专项治理等一系列措施,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不断提升标准、严格规范。”成都市委统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建立了以支持农村发展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系。同时,以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为载体,深化和完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增强村级自治的持续动力,形成充满活力、有序自治的良好局面。本报记者 李自强 文/图
原标题:资金管理更透明 项目实施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