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淑:看故宫?除了北京还有沈阳
李贤淑,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文博馆员。2014年5月,被沈阳师范大学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基地聘为兼职教授及辽宁省朝鲜族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清前期中朝关系,清宫文物,满族历史与语言、文化、民俗等。
说起故宫,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北京故宫。国庆大假,北京故宫照例又迎来了超高旅游人气。但你可能不知道,除了北京故宫,中国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故宫——沈阳故宫,它和北京故宫并称为目前中国仅存的两座完整的皇宫建筑群。
今次的金沙讲坛,李贤淑要为大家介绍被称作“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宫”的沈阳故宫,也许你会有兴趣前往一游?
手记
我应该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生于斯长于斯,能说流利的四川话,爱吃麻辣鲜香的川菜,还娶了四川的媳妇儿。但每当遇上填表时,在籍贯那一栏我都要填上“辽宁省沈阳市”,因为我的祖辈来自那片辽阔的黑土地。对于幼时的我来说,沈阳是一个从城市记忆到生活习惯都很陌生的地方,对那儿的印象除了来自那些喜闻乐见的小品,就只存在于长辈们絮絮叨叨的回忆中了。
初中时,我第一次回沈阳老家,在那里还有一些血缘较远的亲戚。某日,大家提议去故宫玩,我懵了,以为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再次游览前不久才去过的故宫。我苦着脸说:“能不能换个地方,故宫实在太远了,而且好挤!”长辈们哈哈笑着说,“我们去的不是北京故宫,是沈阳故宫!”我好奇:“沈阳也有故宫?是类似世界乐园那样的仿造宫殿吗?”长辈答,“不是,这是努尔哈赤造的,是清朝入关前的皇室宫殿。”至此我才知道,沈阳故宫并非位于吉林长春的伪满皇宫,也并非微缩的北京紫禁城,而是一座有自己历史,有自己文化的宫殿遗址。
走进沈阳故宫,我好长时间都没能回过神,脑袋一直盘旋着一个疑问:“这里真的是皇家宫殿吗?”和北京故宫相比,沈阳故宫的宫殿数量要少很多,而且每个宫殿的规模也相差甚远,内部装饰上也没有北京故宫的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甚至还不如北京一些规模较大的王府。不过沈阳故宫在建筑风格上有着非常明显的满族特色,尤其是代表着清朝八旗制度的十王亭,让参观者感受到一种骑射民族的野性美。
当我指出沈阳皇宫寒酸时,一位长辈说,“这里的确不及北京故宫,主要是清朝政权初创,统治者都很节俭,修建皇宫只是为了有一个家而已。但就是在这样寒酸的条件下,清朝贵族打下了江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当中的道理你要慢慢去想。”很多年后,对当年那一幕,我渐渐有了自己的感触,不论清朝政权在中华文明进程上的影响如何,单从皇室来看,无论是前期的康熙、雍正,还是中后期的嘉庆、道光、光绪,大多数的清朝皇帝都比前朝节俭,这大概是祖先印在了他们骨子里的习惯。
在金沙讲坛上,李贤淑女士讲到了以沈阳故宫为代表的清文化,“清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与包容,我总结其在精神层面上的四种体现,分别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虚心学习的进取精神,包容团结的和谐精神。”我深以为然。清朝享国276年,堪称少数民族政权中最“长寿”者,其中关键,就是来自“包容”两字。可以说,如果清朝统治者没有包容之心,没有接受儒家文化,没有大量起用汉族知识分子来巩固政权,充其量也不过就是第二个短命的元朝罢了。
对话
沈阳故宫为何宫高殿低?
记者(以下简称记):沈阳故宫的总设计师是谁?
李贤淑(以下简称李):沈阳故宫是不同时期建造的,它的总设计师肯定是不同的人。努尔哈赤最早建设的西路,西路以大政殿和十王亭为主。后世学者研究考证认为,西路宫殿的设计师是一个叫侯振举的人。侯振举是海城人,当时海城有一个琉璃厂,叫盛京琉璃厂,后来叫黄瓦窑,这里专门烧造沈阳故宫和关外使用的砖和瓦。
记:为什么沈阳故宫会出现宫高殿低这种情况?
李:北京故宫太和殿高于寝宫,体现了皇帝的无上威仪,包括皇后在内,谁的地位都不能像皇帝那样高。因为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朝,那时已有一整套非常成熟的封建建筑礼仪制度,北京故宫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建成的。
满族在建立政权前,大多居住在东北山区,他们建造房屋时会尽量把房子建在山坡阳面上,这样可以充分让房子受阳光照射,不仅节省柴火,而且在北风来时也能挡住一些寒冷。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城时,也保留了这种习惯,将汗王宫建在了制高点上。建立后金后,皇帝寝宫建设在高地上已成一种习俗,努尔哈赤的寝宫不在沈阳故宫,而在沈阳故宫北面,一个人工筑成的高台上。皇太极建台上五宫时,也和他父亲一样,将寝宫建在了人工夯筑的高地上,这就出现了宫高殿低的情况。
有没有皇太极的独立空间?
记:皇太极建的台上五宫分别属于他的五个妃子,他最钟爱庄妃吗?
李:满族入关前,五宫后妃都称为国君福晋,生的孩子都算嫡出。台上五宫居住的分别是清宁宫皇后哲哲、关雎宫宸妃海兰珠、麟趾宫贵妃娜木钟、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其他地位较低的妃子居住在东配殿和西配殿中。
皇太极最喜欢哪个妃子,不能一概而论。从相处时间最多的人来说,应该是皇后哲哲,他最后也是在清宁宫去世的。但说到偏爱的话,应该算宸妃海兰珠,史料也有相关记载。至于顺治的母亲庄妃,关于她的传说确实不少,但要说她是皇太极最喜爱的妃子,似乎有些牵强。
记:沈阳故宫好像没有皇太极的宫殿?他不需要自己的空间吗?
李:从理论上来说,后宫所有妃子的宫殿都是他的啊。不过正如你所问,皇太极肯定也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或用于休息聊天,或用于开会议事。这时他多数时间都在凤凰楼。凤凰楼是个三层楼的建筑,一楼是通道,二三楼是皇太极的休息区。
实录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宫
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祖父留下来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征程。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天辽宁省新宾县赫图阿拉古城建立了大金政权,为了和1715年完颜氏建立的大金区别,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被称为“后金”。建国后,努尔哈赤提出了“伐大树”的理念,即从边上一点一点地占领明朝的地盘,慢慢壮大自己。
1618年,努尔哈赤公布了与明朝结有“七大恨”的讨明檄文,正式对明朝展开进攻。在1619年的萨尔浒大战中,后金歼灭了数万明朝精锐部队,至此在辽东处于战略进攻地位,并连连夺取了辽阳、沈阳、开原、铁岭等军事重镇。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至此沈阳成为后金的政治中心。努尔哈赤迁都到沈阳后,马上着手建立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初步建成,努尔哈赤只住了一年,第二年就去世了,由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即位。10年后,皇太极在沈阳故宫宣布从后金的汗王改称大金皇帝,之后又在这里改国号为“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他的九子福林在这里登基,是为顺治帝。之后在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沈阳故宫变成了陪都宫殿。
当下不少人将沈阳故宫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宫”,可事实上沈阳故宫不仅是清朝入关之前的宫殿,也是入关后的陪都宫殿,也就是说,清迁都北京后,清朝都城是北京,沈阳作为陪都在管理体制上与其他城市区别很大,比如北京有六部,沈阳也有,这一点与明朝的南京颇为相似。
在沈阳,除了皇宫外,还埋葬着清朝的两位创立者,努尔哈赤埋葬在沈阳东陵,后世称福陵;皇太极埋葬在北陵,后世称昭陵。在清朝200多年的统治中,多位皇帝曾东巡沈阳,有记录表明,清帝一共东巡10次,其中康熙3次,乾隆4次,嘉庆2次,道光1次,他们都在沈阳故宫留驻。
两处故宫,有何不同
当前的沈阳故宫博物院,从1625年努尔哈赤开始建设,历经皇太极时期修建以及后世乾隆时期的增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到底有多大?有数据表明,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是北京故宫的十二分之一,其中不可移动文物,即宫殿建筑等共有一百余座,可移动文物两万多件。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并称为目前中国仅存的两座完整的皇宫建筑群。1926年,沈阳故宫被开辟为博物馆,当时叫东三省博物馆。1961年,沈阳故宫和成都武侯祠等名胜古迹一起被国务院指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故宫按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分3个部分,其中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于1625年创建,是封建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之地。
中路修建于皇太极时期,于1627年至1635年建成,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是封建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其中大清门是皇太极时期宫殿大门,正门,相当于紫禁城的午门。
西路于1782年建成,是在乾隆时期增建的,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等建筑,是清朝封建皇帝“东巡”盛京(沈阳)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
城里有宫,宫里有城
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在建筑分布上有何区别呢?第一,轴线的区别。由于沈阳故宫的建设分三个时期,因此以三条轴线为中心分布,北京故宫则只有一个轴心,向两面扩展。第二个区别,沈阳故宫采用了“宫城合一”的设计理念。北京紫禁城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双重保护很安全。沈阳故宫最初修建时没有城墙保护,完全是敞开的,到了皇太极时期,将皇宫与盛京城结合起来,建成了城里有宫,宫里有城市马路的特殊构造。第三个区别则是宫殿高低的不同。北京故宫是殿高宫低,沈阳是宫高殿低。去过北京故宫的人都应该知道,北京故宫三大殿都建于高台上,高于寝宫。而沈阳故宫的办公场所崇政殿却低于皇帝的寝宫清宁宫。
除了建筑分布的区别,沈阳故宫还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建筑风格,其中大政殿非常值得一提。我们熟知的宫殿一般是四角形,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而大政殿则采用了八角形构造。为什么呢?因为在满族和女真文化里,数字代表的吉祥含义很多。而8字在蒙古族文化里有一种顺天承运的吉祥含义,努尔哈赤借用了这一特点,将大殿设计成了八角形。
大政殿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汉藏满蒙四个民族的建筑艺术在这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中藏族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房屋天棚上,棚顶刻有梵文,下面有相轮火焰珠,栏杆是荷花净瓶石栏杆,还有须弥座等。蒙族特点除了八角形外,还有铁链装饰等。满族特点体现在斧头眼的格栅窗户,地面都是火地等。汉族特点则主要体现在斗拱、彩画、龙的纹饰等。
我说清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包容,满族统治者把其他民族的特点接受过来放在自己的建筑中,这就是包容精神的体现。
本报记者 吴亦铮/文 梦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