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9月,全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总量持续增加,总数达17.16万人,比“十一五”末增加5.4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2万人,比“十一五”末增加1.52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 4.66万人,比 “十一五”末增长1.84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02万人,增长率65.25%,比 “十一五”末增长0.24万人,增长率为31.02%。全市共建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3284个,其中乡镇卫生院2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4家,村卫生站279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4个,实现了街道、乡镇基层卫生服务全覆盖;全市建立全科医生团队2429个,累计签约172.1万户,签约率34.74%,并同步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要求试点地区签约率80%以上,其他地区签约率不低于50%,根据群众需求提供最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
“十二五”以来,成都市卫生计生事业遵循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稳步推进卫生计生改革,这些令人惊喜的数据代表着我市已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城乡卫生计生事业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代表着我市卫生计生事业正在逐步迈向新台阶。
全面实施人才保障工程
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添动力
卫生计生是重要的民生之一,让广大群众不被“看病贵”、“看病难”所困,加快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是必由之路。在“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了卫生资源在城乡、地区、人群之间的均衡配置,基本实现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均等化。而如何充分发挥卫生计生人才聚集的潜力和优势,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和谐发展的核心要务。
为保障全市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市全面实施了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2010年至201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事业单位公招、考核招聘急需短缺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免费医学定单定向”培养医学生等途径,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293名。通过建立健全“卫生人才培养工程计划”,大力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强化培养工程、中医药人才培养。通过选拔确定了11家机构成为我市第一批基层卫生实用技能培训基地,承担全市全科医生临床实践、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以及特色专科培训任务,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支强有力的卫生计生人才队伍,为我市“十二五”期间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统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系列改革措施注入了新动力。
大医院托管小医院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日前,市二医院受成华区万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邀请,共同举办了一场大型义诊活动,为社区居民送健康,在活动结束后,医务人员还深入院落,入户帮助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家庭。
据了解,成华区万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市二医院的对口帮扶单位之一,市二医院通过开展医疗查房、科学调研、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群众健康教育、义诊等工作,让该片区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的医疗资源。目前市二医院已与成华区26家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医疗技术协作、双向转诊协议,覆盖成华区医疗卫生机构46.43%。
“十二五”期间,不仅仅是市二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建立了联系。新都、金堂等人民医院分别与川大华西医院,新津、温江、崇州等人民医院分别与省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华西医院举办尚锦南府医院、光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医院举办东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三医院托管蒲江县人民医院、都江堰市人民医院、阿坝州林业医院;市五医院牵头组建包括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在内的49家医疗机构的成都西部医疗联合体,辐射成温邛经济走廊6个区(市)县近400万人……
据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刘志刚介绍,我市通过以大医院托管小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头组建医疗联盟和建立专科类医疗联盟四种模式开展或紧密或松散型医联体建设,推动着优质资源下沉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与服务能力提升,使优质医疗资源逐步向二、三圈层区(市)县延伸,卫生资源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得到改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深化全科医生服务模式
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好病
作为青羊区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宽巷子团队队长的罗茜,从曾经的只负责诊疗,到现在需要主动上门、主动联系、主动跟踪的公共卫生服务,从不适应到现如今与社区居民们成为朋友、亲人,她的经历代表着许许多多全科医生们的成长历程。而正是有了这些素质过硬的全科医生,实现了居民所有的健康问题都首先由全科医生来解决,病情严重的患者,则通过全科医生的转诊,被送往上一级的医疗机构。通过推广“基层首诊”“转诊确认”制度,缓解了因医疗资源过度集中而导致的群众看病难问题。
据市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贾勇介绍,在“十二五”期间,全科医生的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进行了改革深化。首先,在组建全科医生团队时,将中医师、村医纳入到全科医生团队,并出台《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团队绩效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科签约服务的通知》来规范签约服务。
此外,采取了转岗培训、定向培养、基地培训、外出进修学习、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全科医生团队的能力建设。选拔确定了11家机构成为我市第一批基层卫生实用技能培训基地,承担全市全科医生临床实践、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以及特色专科培训任务。共计已完成培训60期5600余人次。
同时,鼓励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大力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根据群众需求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截至目前,我市建立全科医生团队2429个,累计签约172.1万户,签约率30.6%,健康教育329.50万余人次,健康咨询372.53万余人次。使广大群众能在家门口看病,更能够看得好病。
硬件配备提档升级
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医改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吸引更多患者回到基层就诊。截至目前,已纳入成都市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共计3284个,其中乡镇卫生院2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4个、村卫生站279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4个。今年7月15日至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检查组一行,对我市2014年“建设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工作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组对我市相关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对成都市在创建活动中加大财政投入、提升硬件配置、完善激励机制、科学绩效分配和精细化管理等具体措施给予了一致好评。据了解,2014年我市共有41家乡镇卫生院申报“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占全市公立卫生院的18.8%,其中15家获国家“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称号。在2014年成都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乡镇卫生院得分为91.49分,高于全市平均分7.92分。这也意味着,广大群众就医首选卫生院的意愿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首诊在社区。
要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诊能力提档升级,考验着当地卫生计生人才队伍的医疗水平,同时也考验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配备。据介绍,2014年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床位17054张,达到每千人口医疗机构7.49张;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建筑面积达到1101354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达到946251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48093台(件),50万元以上设备有7295台(件)。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成都市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设备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3年至2015年,已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DR159台、救护车141辆、中医设备464台和全科医生服务包1978个、彩超33台,安装到位率100%,设备投入使用率99.57%,让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本报记者 王静宇 摄影 王若冰
本报制图 曹劲松
原标题:基层卫生服务全覆盖 居民家门口就能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