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云南村民自学排雷 11年扫雷4000颗造百亩田地(3)

2015-12-07 07:28   来源: 京华时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马兰

希望后代有片净土

带着刚刚探到的5颗地雷,记者跟随王开学回到安全区。在田边一个石洞旁,王开学移开覆盖在洞口的树枝,里面存放了10多颗没有拆除引爆装置的地雷。

他拿起一颗茶杯盖大小的深绿色塑料地雷,抹掉底面的尘土,几个黑色的数字编号露了出来。“看看,这就是72式反步兵地雷。里面有100克TNT炸药,踩板上的压力超过2.5公斤就会引爆。”

王开学又拿出一个自制的“U”形铁片,插进地雷底部的插口轻轻旋转几下,一个中心带有黄色金属管的圆盘被拆了下来。“看见了吗,这个金属管就是雷管,旁边的是起爆火药。你看那雷管,一点儿没生锈。如果踩上,百分百会引爆。”

随后,他轻轻旋转地雷壳体,分离了上层踩板,黑褐色的TNT炸药露了出来,“这是100克(TNT),里面没有钢珠。踩上并不致命,但一条腿肯定是没了。”

几分钟之内,十几枚地雷被王开学解除了爆炸装置。他告诉记者,在附近山区常见的还有绊雷、跳雷,甚至是带支架的“阔刀地雷”,“那些我都‘玩’过,知道怎么拆,很轻松的”。

在他看来,只要了解地雷的结构和引爆装置,拆卸并不危险。“我曾拆过双层地雷。上下层间有一块电子板,拆除时要剪断电线,那才是真正难拆的雷”。

王开学回忆,从2004年至今,他走遍村子附近的每个山头,“哪里有雷,哪里没有,什么类型,有多少,我心里都清楚。”拆雷多年,他从未失手。

“这种事不敢大意,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地雷构造后才能做。动作要轻,不能使蛮力。”如果感觉心情不好或注意力不够集中,他是断然不会进山排雷的。

为确保万无一失,王开学会把拆除过引信的地雷收集起来,“有些被政府或部队收走了集中处理”。更多时候,他会挖个深坑把地雷烧毁,然后埋起来。

在王开学心里,他希望把这块地雷包围的田地扩大到150亩,然后种上黄花梨树,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有一片能够维持生活的家业,“这个希望,我相信可以实现”。

记者手记

愿雷场早日扫清

山高、路远、雾大,这是八里河村给初到之人最为直观的印象。绿油油的菜地,环绕谷底的苗族民宅,弯弯曲曲的小路连通各家各户,正可谓“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用村民的话说,这里是纯粹的原生态,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自家种的米,炖的是自家养的猪、牛。也正是这个“原生态”,让村民时常遭到外人的嘲笑,“不就是穷嘛”。

除了山里的地雷、路边的石碑,和个别村民保留下的火箭弹外包装,战争的元素在这里已不多见。当然,也只有年轻人手中的智能手机和少数村民家中的摩托车,才能让人感受到一丝现代生活的气息。

在这里,村民习惯把自己称为“边民”,把远离边境的地方称为“内地”。和“内地”的农村一样,他们也把土地视为立身之本。而在这里,土地正是最金贵的东西。

村长王开富说,八里河村有耕地、集体林地共2000多亩。村里人种植蔬菜、稻谷、玉米,饲养猪、牛、鸡等家畜,大多只够自给自足。

“现在,年轻人能读书的读书,读不出去的也都在外面打工”,村里的残疾人代表王清明说,“剩下的都是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还有像我一样的残疾人”。

王清明说,他痛恨战争,恨它夺走了梦想、健康甚至生命。“不过,战争让外国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公路,让我们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回忆起几年前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情景,王清明的眼睛湿润了。

如今,村里因触雷致残的33名残疾人,每年都能享受政府下发的三种补贴。但这里仍能看到带着假肢的村民们在田间劳作,甚至上山拾柴、修剪树木。

夕阳下,执行第三次边境大扫雷任务的部队正在开展训练。刚刚从昆明更换假肢归来的村民坐在村口,远远地望着,他们期待着扫雷部队能早日扫清雷场,赶走这笼罩在八里河村上空20多年未散的阴霾。

原标题:边境线上的扫雷人云南八里河村民间“排雷专家”11年扫雷数千颗造百亩田地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