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41个年头,眉山市仁寿县始建镇凤山村村民代翠英第一次有了私家车,一辆棕黑色的野马SUV。“我现在回家弄了个生意,没车真不方便。”
过去这一年,代翠英等超过4万名的川籍农民工,踏上了返乡创业的旅程,成功吸纳当地就业逾20万人。和往年相比,增长明显。作为全国输出农民工最多的省份之一,四川在农村劳动力回流中的这一变化,足以牵动万千、引人关注——就在2015年,在我省浸润数十年的“劳务经济”土壤上,长出了“创业经济”的嫩芽。
回乡创业
他们有资金有经验还有“双动力”
去年底,深圳某手机代工厂。
一拿到员工工资单,时任工厂管理人员的代翠英心里就“咯噔”一下——成本太高、利润太薄。1996年刚到深圳,代翠英就在手机屏幕厂做焊工。她在这行浸润了近20年,心里很清楚:生意不好做了。
对此代翠英并不意外。去年以来电视、报纸上就不时有珠三角地区中小代工厂倒闭的消息。“国际经济低迷导致外需下降”“沿海产业经历转型升级”等专业词藻,充满了她的耳朵。
看到员工工资单那一刻,她下了决心:回家。除了发展的考虑,代翠英同样在意公婆的身体:俩老人年过七旬,又不愿搬到深圳;上中学的儿子虽带在身边,但平时自顾不暇。“早想回来了,总不能一辈子在外打工。”
四川多地出现“返乡潮”。今年前三季度,我省省外输出农村劳动力同比减少3.7%。
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用“双动力”解释代翠英们的选择:沿海产业变化、四川经济增速高于全国,为川籍农民工返乡提供了经济动力;而对家乡的挂念,则是感情动力。
2015年前11月,我省返乡农民工总数逾130万人,其中返乡创业者约4.2万人。他们有资金、有经验、有能力创业。
从头来过
拿出打工时的狠劲儿来创业
回家是继续打工,还是自己干?代翠英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平时尽和香港人、浙江人接触,做生意嘛,看也看会了。”2015年2月,代翠英正式回到家乡仁寿县,最终选择了做电商,“就卖外婆做的腊肉,是仁寿特色的‘生态猪’,有嚼劲儿。电商门槛也低些。”去年6月,农二哥食品贸易有限公司在仁寿县成立,共3个人,在淘宝上开网店卖腌腊制品。
在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鸣鸣看来,这和川籍农民工的3个“三分之二”特征有关:约三分之二并非举家外出;三分之二仅受过初中及以下教育;三分之二租赁私房,居住成本高。这决定了其返乡创业以就近的小微项目为主。
创业的欣喜,很快被焦虑占据。随后几个月始终销售惨淡,每天网店浏览量以个位数计。代翠英几乎用上了所有打工时期的管理经验:请专人每天煮腊肉试吃,货品实施库存管控……都没用,3个月亏钱超过10万元。
在张鸣鸣看来,农民工创业在用工、用地方面成本较低,但也面临对行业认知不足、融资难度大、缺乏企业家才能等共性挑战。
当地政府组织的一次到杭州阿里巴巴公司参观,让苦恼中的代翠英找到了思路——这个电商大鳄总部最让她震惊的,不是其庞大,而是公司居然配备了免费咖啡厅、篮球场,供员工上班时间休息。“和传统行业比,电商真的太不一样。”
回到家,代翠英除了布置咖啡桌,更立马拿出当年打工时的“狠劲儿”,恶补电商知识,同时聘请2个有经验的大学生,专职做活动、搞推广。几番运作,网店销售额显著上升,到11月时已实现盈利。
带动就业
今年打算升级办厂
在外久了,难免会把家乡和“外面”比较。这一比较,让性格直爽的她有些憋不住火。
去年省里一位领导到仁寿调研创业,问起难处。她直率地回答:办个证,服务人员爱理不理,不告知需要哪些材料,导致反复跑“冤枉路”。事后,她发现办事效率高了不少。
代翠英公司5个人,雇佣的都是返乡的本地人。如果算上给她供货的外婆家作坊,她让近20位返乡者在家乡就业。
就在离仁寿几百公里外的广安市,当地新闻还报道一个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雇佣某农业乡镇上5000余名农村留守人员加工产品,平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
张鸣鸣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群体的生计问题。省农劳办相关负责人则认为,创业者们的回归,为广大的县乡镇乃至农村,带回了优质发展要素。
采访快结束时,代翠英在忙着打包——最近沈阳定了一批货,总价逾10万元的猪舌头等。她盘算着,年后该开个自己的加工厂了。
□本报记者 熊筱伟
原标题:劳务经济土壤长出创业经济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