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专家:成都要变“大都市区” 需多建轨道交通

2016-01-14 07:59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喻倩媛   责任编辑: 马兰

受访专家 赵坚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成都商报记者:成都市本次提交人代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大都市区”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大都市区?它是怎样演变而来的?

赵坚:大都市区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由多个与中心城市有较强通勤联系城镇组成的区域。

城市化的空间结构演变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传统城市化阶段和大都市区化阶段。在传统城市化阶段,人口和工商业不断向城市集聚,但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有限的城市空间开始饱和,出现所谓城市病,表现为交通拥堵、土地价格上升、住房成本增加,形成阻碍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障碍。

在大都市区化阶段,制造业开始向郊区和附近的城镇迁移,城市作为制造业中心的功能弱化,作为服务和管理中心的功能不断强化;伴随着通勤铁路的发展和小汽车的普及,居住在中心城市周边的城镇或郊区,每天通勤到中心城市工作成为可能,人口向中心城市周边城镇和郊区迁移和聚集,逐渐扩展到距中心城区30公里的地域,或进而扩展到距中心城区5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域,但通勤联系范围一般不会超过70公里,这是通勤铁路2小时能达到的最远距离。

成都商报记者:我们现在的城镇化水平,包括成都在内,是否已经进入大都市区的发展阶段?

赵坚: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大都市区化的发展阶段,包括成都在内。其典型表现是工业企业从相当多的大城市迁出,在大城市周边出现一些新兴城镇,形成新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出现跨行政区划的通勤族。例如,目前每天有数十万居住在河北燕郊、江苏昆山的居民到北京和上海上班,成都肯定也一样。大都市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格局正在各地形成。

成都商报记者:现在成都也出现了很多上班迁徙族。对一个大都市区来说,通勤可能仍旧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您对成都有哪些建议?

赵坚:美国在1950年代界定了以县为基础的大都市区概念,邻近县及城镇成为大都市区组成部分的最低标准是,有15%的工作人口通勤到核心城市上班。美国主要靠小汽车交通实现大都市区的集聚经济。与美国相比,日本大都市区的人口密度更高,主要依靠轨道交通而不是小汽车交通支撑大都市区的运行,具有更高的土地和能源利用效率。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与日本类似,只能实施集约型的城镇化战略,发展大都市区经济。成都要在自己的大都市区区域集聚多个中小城市,高密度的容纳数千万人口,就需要多建设通勤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支撑成都大都市区的运行。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原标题:成都要变“大都市区” 需多建轨道交通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