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的发展
四个同城化 统筹协作的发展关系
成都大都市区未来会否进行统一规划?成都市规划局总规处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在大都市区范围内,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雅安等城市,“是一个统筹、协作的发展关系。”
“成都大都市区对成都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同城化:交通、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等的同城化。”市规划局介绍,交通方面,成都大都市区将形成统一的轨道和道路交通网,成都市的轨道交通将延伸到眉山、德阳、简阳等区域,通过轨道快线,市民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就像在城市内部通勤。
生态保护方面,区域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划定敏感生态区域,合作开展流域治理和雾霾防治等,给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比如在成德、成资、成眉等邻接地区,统筹预留生态廊道,有序引导城镇发展,能够形成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空间形态。
资源利用方面,将共同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如将金沙、三星堆等有关联的文化资源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创建区域旅游品牌。
基础设施方面,统筹预留基础设施廊道,统一规范基础设施标准,共建共享基础设施。
大都市区的未来
更大范围实现更高水平集聚经济
“大都市区通常是一个跨行政区划的地理区域,以大城市为中心,由多个与中心城市有较强通勤联系城镇组成的区域。”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坚看来,成都大都市区也已形成这样的城市空间结构。他赞同成都对大都市区的交通理解:成都要在自己的大都市区区域集聚多个中小城市,高密度地容纳数千万人口,需要多建设通勤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支撑成都大都市区的运行。
赵坚向成都商报记者分析,大都市区是一个人口和GDP的统计区域,它能把更多的人口集聚过来,提高人口密度,也能够更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由市规划局提供的一组数据也显示,按上述成都大都市区范围,2014年常住人口2513万人,占四川省总人口的30.87%,其中城镇人口1471万人,占四川省城镇人口的比重为39.03%,城镇化率为58.54%。2014年GDP达1.4万亿元,约占四川省的49%。
“城市是人口和资源高度集聚的产物,大都市区通过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克服了进一步提高集聚经济水平的空间障碍。”赵坚认为,成都大都市区将为当地更多业态创造发展空间,并更有利于构建创新的平台,“未来可期的是,能够在更大空间范围实现更高水平的集聚经济,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大都市区经济圈。”
“大都市城市群”
意味着——
30分钟可去乐山看大佛
市规划局还对“大都市城市群”、“网络城市”等概念进行了解读。市规划局介绍,在成都大都市区范围外,一个更大的“大都市城市群”正在形成——由成、德、绵、遂、资、眉、乐、雅等8市联手打造的“成都平原城市群”。该城市群也是四川 “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增长极。
大都市城市群将形成以成都为枢纽的、更便捷的内外交通网络。这些城市的市民通过成都国际航空枢纽,15小时通达全球。城市群内部则形成半小时轨道交通圈。成都市民30分钟内可以到乐山看大佛,到绵阳泡温泉;其他城市的居民30分钟内也可到成都城市音乐厅听音乐会。
“网络城市群”
意味着——
每个城市都有“春熙路”
对于“网络城市群”,市规划局昨日解释道,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城市群;城市群中各城镇承担区域性功能并“独立成市”,且通过有形及无形网络紧密联系,所形成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新型城市群。
其中,独立成市是指中小城市既要与特大中心城市密切联系,但又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相互独立。每个城市均有类似于春熙路一样的中心区,商业、办公、图书馆、影剧院等功能在此集聚。居民可以通过市域轨道快线、轻轨、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从所在城市到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一站直达。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原标题:成都定义“大都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