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稿源  »  正文

成都将建“市民参事”制度 政府决策有望“地气十足”

2016-01-19 14:51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1月12日,在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唐良智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成都将建立“市民参事”制度。

“参事”一词最早源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管制象天》:“备天数以参事,治谨于道之意”。“参事”即参与“国事、政事”的意思。毛泽东曾提出在政府内部设立具有统战性和咨询性的参事工作机构。1949年10月28日,周恩来总理主持遴选任命32位政务院参事,11月11日,政务院参事室设立。当时,政务院参事主要从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聘任,属于精英阶层,优势在于通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发现倾向性问题时,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可以直通最高决策层,为政府科学化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

2009年,国务院公布《政府参事工作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和加强政府参事工作的行政法规,是政府参事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重要标志。基于此,现代政府决策更科学化,也更规范化。不过,《条例》规定的范围依然限于“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以及“党员专家学者”等精英阶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参事制度”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也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参事”的精英化、高端化倾向,即便尽职尽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提出的建议也有缺陷。譬如,专业高深不接地气,调研对象往往集中在“宏观理论”,而忽略具体问题,这也是精英阶层提出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普通群众掌声的原因。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成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市民参事”制度,是对精英参事制度的补弊救偏,是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必要举措。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赖于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市民参事”制度打开这扇大门,从而让基层的声音能够直接反映到决策层,让政府决策更有针对性。同时,“市民参事”生活在草根百姓之中,体验普通群众的疾苦和诉求,代表着普通群众的诉求,“市民参事”确保社情民意的原生态,是“精英参事”制度的有益补充。

诚然,要真正发挥“市民参事”的作用,需要制定一套系统的顶层设计。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至少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选出真正能够提供决策参考意见的“市民参事”。二是要鼓励“市民参事”直言进谏,以确保能真正听到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声音。三是要虚怀若谷,能接受逆耳忠言。从“市民参事”角度来说,首先是要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参事”不是享有特权,不是牟取私利的渠道和工具。而是一种荣誉和信任,更是一种责任和良知。其次是要有担当精神。既要生活在群众中间,又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还要敢于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市民参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才不会是摆设和花瓶,才利于“市民参事”制度的良性循环,也才能真正促进政府科学化决策的民主化、实用化。

事实证明,“市民参事”制度是提高政府决策民主化有效路径。目前,湖北省武汉市已开制度之先河,第一个吃上螃蟹。这种制度不仅让武汉市政府决策提供更接地气,更合理化,而且鼓舞了市民参政议政的激情,从而提高决策民主化水平,受到理论界和舆论界的高度评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都提出“市民参事”,想必会在“布衣参事”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让制度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得到不同的声音。”政府决策也是如此。倘若“市民参事”真正发出带有土色土香的声音,相信成都市的政府决策将会更接地气,也更能拨动普通群众的心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原标题:成都将建“市民参事”制度 政府决策有望“地气十足”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