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开放既是发展也是改革,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市实现“十三五”总体目标的必由之路。站在“十三五”的起点,市委发出动员令:更大力度实施“全域开放”战略,统筹推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打一场扩开放的主动战。
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同样,新常态下推进开放发展,也有一个“怎么看”的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其所倡导的对外开放,不是对过去做法的简单重复,而是要以新思路、新举措,在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础上,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由此,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首次提出了对外扩大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这为成都新常态下的开放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市委经济工作会指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用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和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既“引进来”,也“走出去”,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高水平双向开放新格局。
打造高水平双向开放新格局,要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人才是第一资源,优质企业是城市更新的活力源泉。“才以城聚,城以才兴”,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是为广大人才、企业搭建广阔事业舞台的必要基础条件。对此,要积极争创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入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流程再造和服务优化,加快推进“信用城市”建设,努力打造遵循国际惯例的政务环境;要对标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目标,深入实施“筑巢工程”,打造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环境;要高水平办好系列国际会展,主动讲好成都故事,进一步打响国际化城市品牌。
打造高水平双向开放新格局,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对此,要准确把握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的新布局,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在“引进来”方面,要借助创交会、西博会等高层论坛和展会活动,“靶向”招商、精细招商,引进全球优质资源;要积极引入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推动全球资本、技术、人才广泛汇聚成都;要加快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构建内外联动的大开放格局;要集中力量推进中韩、中德、中法三大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产业合作的示范标杆。在“走出去”方面,要重点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力支持传统优势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积极鼓励新兴产业建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得境外知识产权,加快“成都制造”“成都服务”走出去步伐;要提高企业国际资本运作能力,推动更多本土企业在境外各类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广泛汇聚要素资源。
开放发展是观念、是体制,也是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双向开放走向全球经济中心,不仅将引领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也必将极大推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成都赢得美好明天。
原标题:双向并进 拓展开放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