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跨越城与乡的界限 城北“ 青龙小学”搬迁了

2016-02-20 08:06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成都青龙小学上世纪90年代学生活动照片。

曹瑛的妈妈在青龙小学上课的老照片。

64年的光影与回忆 ,跨越城与乡的界限……

一个学校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教育的发展史,也映射着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

时间定格在2016年2月19日。在成都城北靠近三环的地方,成都市青龙小学校园里,61岁的退休教师曹瑛独自在散步,喃喃地说了一句:“终于,她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个地方承载着她的童年、青春、事业和暮年。

新学期开学,有着64年历史的“青龙小学”将正式搬迁到一公里以外的新校区,并更名为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相较于曹瑛的惆怅,11岁的黄程吉显得尤其兴奋。黄程吉的爸爸妈妈是宜宾人,按照农村户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的政策入读青龙小学,在学校里,她享受到跟城里的孩子一样的学习环境,这里真好……

1950年代

曾经开办扫盲班

靠养兔子种菜做班费

61岁的曹瑛半辈子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从母亲算起,一家四代人在青龙小学度过了长达60年的时光。

2016年2月19日,原青龙小学结束了64年的历史,搬迁到了一公里外的新校区,并且更名为成华教科院附小。下周二,曹瑛正在读小学2年级的外孙即将来到这里报到。

刚刚建校的小学,条件非常简陋。资料记载,1952年,学校刚建时,教室12间、礼堂1座、办公室2间,均为青砖、瓦片、土墙、木架构造。校门为旧农村院落的“龙门”式,也是土木结构,礼堂左右便是操场,立一副简单的篮球架;厕所也是土木建筑,修在礼堂右后侧约30米处的荒野坡坎上。

整个学校除各种建筑设施外,四周没有围栏,而左右均为乡村道路,逢场天行人往还,狗吠猪叫穿校而过,虽有校门,却无门禁。

1956年,曹瑛的母亲通过分配来到了“成都市郊区第一中心小学”担任老师。这里便是青龙小学的前身。

彼时,这所学校已经进行了多次修缮,有了教师集体宿舍、厨房和食堂。几十年过去了,曹瑛仍然对当时的条件印象深刻。“围墙是用竹篱笆围起来的,学校门口有一条小沟。”曹瑛说,炊事员从河里担水回来,盛在一个铁缸里。里面放点明矾,沉淀过后,老师们吃饭用水全靠它。

和现在不一样,那个时候学校还开设了扫盲班。很多学生忙了一天农活,晚上去上课。课桌和凳子都是石头做的。从4岁起,曹瑛目睹了这里条件的恶劣以及母亲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周末只休一天,除了上课,平时还要和孩子们一起种菜、做农活。”每个月工资只有27块钱,就这样一直坚持到退休。那个时候还有劳动课,老师们需要带着学生们种菜、养羊、养兔子,每个班都养兔子,养好了卖掉之后可以做班费。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学校安装了一部电话,曹瑛记得非常清晰,电话号码是4204。

原标题:城北“ 青龙小学”搬迁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