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式智能汽车在成都制造,服务机器人走进市民家中,是可以想象的现实。”几天前的《成都制造2025规划》发布会上,成都市经信委规划发展处处长周卫东的解读,使人们对未来成都的产业形态浮想联翩。规划的发布,是成都对产业形态的远景规划,也体现了成都“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决心和力度。
经济总量在万亿级以上运行,成都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迈过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迈进等多道关口,才能进入形态更加高级、分工更精密、结构更优化的发展阶段。探访“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前沿,我们能够发现成都加快转型升级的脚步。
推动高端产业集群成链
成都造沃尔沃S60 Inscription已出口美国,成为中国首款出口美国的豪华车型;与欧洲同步开发、同等品质的东风标致SUV在成都下线……
经过不到10年的发展,“成都造”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跻身全国前十位。根据成都的最新规划,到2025年全市汽车产能将达到300万辆。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的汽车产业将以整车为龙头,做大配套体系,将整个产业链条做粗拉长。
汽车产业的壮大,是成都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优化产业结构的缩影。随着《成都制造2025规划》的实施,成都将在未来十年分层推进产业梯次发展,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含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优化发展食品、轻工、建材、冶金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辐射力、中西部带动力的产业“航母编队”,绘就定位精准、主业突出、梯次推进、高端集群的“成都制造”全景图。
创新创业创造价值
创新,是新常态下破除要素瓶颈、提升发展质效的第一动力。成都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创新创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作用。从一些机构发布报告可见成效:清科集团发布报告称,国内创新创业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加武汉、成都的“3+2”格局;阿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报告,提出“中国硅谷”将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六大创新创业城市。
2015年,成都创新创业成果斐然。国家、省、市级已挂牌创新创业载体已达121家。774项科技成果在蓉转化。依托成都“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汇聚了10000余家科技企业,445家科技服务机构,1671个服务产品。
成都成功举办了首届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吸引了150余家投资机构、2686个项目参会,达成交易的有109个,交易总额达53.2亿元。
成都并未止步。成都提出,要把创新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按计划,成都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提升全社会创新力、创业力和创造力,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成都商报记者 谢佳君
原标题:成都加速转型升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