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市主动适应、抢抓机遇,在将一项项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同时,将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全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全力抓好精准扶贫,突出重点、统筹抓好各项民生事业,努力使全市“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不断增进幸福感和获得感。
成都成就
去年我市十大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去年,我市民生保障切实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支出994亿元,增长11.1%,十大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镇职工养老金调增至月均2588元/人,最低月工资标准调增为1500元/月和1380元/月,人均医疗保险补助增至400元;坚持更高标准实施精准扶贫,100个相对贫困村定点帮扶积极推进,村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增长16%;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不断深化,新增公益性幼儿园学位2.5万个,普惠学前教育学位覆盖率78%,解决35.2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名校领办和托管学校21所。
2015年,就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法规政策体系,我市还陆续出台促进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人才就业、政府购买服务、养老服务评估及监测评价机制等18项配套政策。在保障特殊群体养老需求方面,出台老年人高龄津贴、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基本养老服务补贴三项制度,为高龄老年人和困难老年人争取更多福利。为4.3万名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25%以上。“十二五”末,全市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8.9万张,特别是全市专业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从无到有,发展快速,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达到974个。
贯彻实践
落实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
今年,我市将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持续深化就业、社会保障、人才队伍、人事制度、工资收入分配、劳动关系调整等领域工作,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实现“十三五”时期全市人社事业发展良好开局。
在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方面,我市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在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方面,我市将持续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提升社会保险治理和服务水平。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75.8万人、625.8万人、336.3万人、350.1万人、370.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0%以上和98%以上。
在优化完善更加聚集优秀人才的体制机制方面,我市将深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完善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推进人才发展制度机制改革和政策体系创新。全年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25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5万人,引进长期在蓉工作外国专家600人。
在建立健全更加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方面,健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发布行业工资指导线。
启动社区养老院三年行动计划
加快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以“让老年人干干净净活出尊严,舒舒服服活出品质”为目标,今年我市将启动社区养老院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医养融合、以养为主、功能共享、分类引导、精准服务、市场驱动”的发展方向,到2018年,将建设完成200个社区养老院。
在建设方式上,我市将按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确定的点位,利用社区公共服务建筑综合体,合理建设社区养老院;依托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有意愿的医疗卫生机构,采取自建或合作共建的方式建设社区养老院;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利用企业厂房、闲置学校、商业设施等投资建设和运营社区养老院,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深度融合、综合服务的社区养老院发展格局。
按照计划,2016年我市将建设72个、2017年建设67个、2018年建设61个,以实现在中心城区街道、其他区(市)县政府和成都天府新区管委会驻地镇(街道)、“十三五”规划小城市的全面覆盖。
建成300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
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覆盖率达85%
今年,我市将启动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完善学前教育督导监测机制,大力实施公办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建成300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力争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覆盖率达85%。
同时,我市将着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推进“3+N”中高职集团化办学,建设2—3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3—5所特色职业院校。加快中德(四川成都)产业创新平台和中德(成都)AHK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启动10所试点学校。
此外,我市还将实施教师荣誉制度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发展,计划培养20名“未来教育家”,建好95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培养10名高层次教育人才,400名“未来名师”和3000名骨干教师,并做好“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兴教计划”。本报记者 杨彩华
专家解读
聚焦民生
增进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尽管人类在不同的文明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城市价值追求的重点和具体内涵有所不同,但城市所能提供的最基本价值是不变的,即为人们提供安全、方便、文明、富裕和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民生。”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姚毅认为,民生建设要围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促公平的基本原则。
市委、市政府强调,“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进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姚毅说,民生工作包含了扶贫、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丰富的内容,成都要使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继续聚焦民生福祉,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明确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机制,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着力构建政府和市场各尽其责、各展所长、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二是大力提升人居环境,坚持“天天归零”理念,深入实施“四改六治理”,进一步推进北改工程,强化水污染和大气环境治理;三是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援助,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开展产业从业人员专项职业培训行动,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完善技能等级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本报记者 刘飞 实习记者 王鹏
原标题:突出抓好社会事业发展 不断增进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