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世界读书日”:打开书吧,不要只在今天

2016-04-23 08:40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喻倩媛   责任编辑: 史建婷

读书、写书,是下面这群人生活的常态。阅读,对他们而言,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须。但阅读能否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需要,成为每个人的生命需求,却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和文明的传承。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的全民阅读活动也走过整整10年,不妨听听作家们怎么谈他们的阅读,怎么看全民的阅读。

读书

丰富和清洗自己的最佳途径

凭借《生命册》摘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阅读对李佩甫而言,是“从大杂院连骨碌带爬地走出来”的“拯救”之途。

出生在河南许昌一个工人家庭,李佩甫当时家里只有半本黄历。字都认不全的时候,他就到处找书看,带字的纸片都要翻一翻。

“读书是丰富和清洗自己的最佳途径,让人生变得宽阔。”“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但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

“书本提供的是一个个生活的‘沙盘’,一些烫眼的句子,一些不同的生命体验,也许对阅读者的一生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参照作用。”李佩甫说。

对以谍战题材而闻名的作家麦家来说,阅读是写作的最好准备,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是他阅读生活中的“太阳”。“博尔赫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在我面前的,我几乎立刻迷上了他。”

1993年至1996年,麦家有一半时间在西藏,对人生的一些重要思考都是在那儿起的头。“除了大自然辽阔的天空外,还有一个天空就是博尔赫斯的书。”早上背博尔赫斯的诗,晚上看他的小说,“被自己崇敬的人照耀、温暖,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我感激这种相逢!”

不同时代的书,在书架上,在图书馆里,无声存在,等待知音者的相逢。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重要“相逢”是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的《2001》,那时他刚参加完高考,正准备填志愿。“看了这本小说后,被书中宏大的世界所震撼,越发感受到了自己和当下的渺小。”

因脑瘫行动不便,女诗人余秀华靠阅读找到在世间行走的一根拐杖,以及“诗和远方”。“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一定可以改变人的心境,能够让人获得平静,平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她说。

电子化

期望不要成为阅读的敌人

互联网时代,阅读形态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的阅读率整体呈全面上升态势,数字阅读增长迅猛。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

从书本到屏幕,阅读已经互联网化?

刘慈欣这样看这种变化:“由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的转变,有点类似从竹简阅读到纸张阅读的转变,开始人们总会有些不适应。但阅读的内容精彩与否,与载体无关。”

数字化阅读会不会妨碍阅读经典?

蒋胜男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我们的传统文学或者说经典文学正是借助了网络而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很多读书网站会推出热门书单,其中有时下流行的畅销读本,也有《百年孤独》等长销经典。有声电台里,有《道德经》《三国演义》《红楼梦》,也有《小王子》《老人与海》。这无形中普及了经典。”

蒋胜男更看中数字化时代读者间的交流和互动。“读书不再是一个人的安静活动,不再只是读者与书的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更可以是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另一种‘视域融合’。”

但无论如何还是该看到差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阅读量和我们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尽匹配。数字化阅读带来的过度快餐化、浅薄化和碎片化倾向,仍值得关注。

原标题:打开书吧,不要只在今天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