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姐”张一:里约还在路上
拨通张一电话时,距离她的出发时间只有7个小时了,这一站比赛对于她能不能相约里约至关重要,“目前来看积分还不够,因为之前受伤了,现在恢复了要去追赶,所以很难,但是里约奥运会还是想拼搏一把,冲刺一下,毕竟是最后一届了。”
29岁的川妹子张一不是奥运冠军、不是世界冠军,但她头顶的光环是由无数中国铁人三项运动的里程碑组成的。亚洲一姐、中国铁三的“大姐大”,她的奥运梦想还在继续。
相比乒乓球、跳水、羽毛球等中国传统优势项目,铁人三项可以说是中国奥运代表团的“薄弱环节”。“放在亚洲都不算强,更不要说放在世界。”这个近来越来越火的大众项目,在竞技层面,中国没有优势。开展晚、参与人口少、缺乏场地条件,铁三,是中国这支奥运超级梦之队里不太闪耀的项目。而在这个项目里,川妹子张一却是那个不断突破、击碎里程碑的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一作为东道主选手拿到了外卡,成为参加奥运会的中国铁三人,“现在想来,真的是懵的,啥子都不晓得。”因为对赛道不熟悉、各个强队的激烈竞争,在自行车项目中,张一摔了车。“当时也没有顾那么多,起来就继续比。”41名,这个成绩放在现在,张一认为都是比较满意的。“当时就是去体验,去感受。”那年,张一才22岁,转行练铁三才两年。
“2009年全运会,又摔车了,那次摔得很严重,牙齿都掉了几颗,到处都受伤了,根本没办法再比了。”作为中国一姐,张一没有拿到全运会冠军,心理打击之外,更沉重的是伤病。张一第一次动摇,“可我仔细想想,我已经练了十多年体育了,不能说放弃就放弃,所以就咬牙坚持下来了。”
“参加伦敦奥运会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北京我们是东道主,拿的外卡,很多人觉得我们是占便宜,但伦敦是我自己一站比赛一站比赛打下来的,一个积分、一个积分赚来的,拿到资格的时候那种心情太不一样了。”在历史悠久的伦敦铁三赛道,张一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奥运会,“心情不一样,氛围也好,可惜自己发挥不好,最后拿了50名。”
一晃又是四年,中间最难忘的是2013年,在年龄和伤病面前,张一又一次动摇了,“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不要给自己留遗憾,所以还是想去拼一把。”最终,张一坐上了4月27日凌晨四点飞日本的飞机,里约,张一在追梦的路上。
华西都市报记者 陈甘露
记者手记
我与奥运
我都成“三朝元老”熟面孔当然不多了
2008年8月8日,倒计时的“脚印”烟花横穿北京,一步步跨入鸟巢时,有一个“脚印”在我头上绽放,只记得当时耳朵都要裂了。那年的五月到最后坚守到国庆,小半年的“北漂”生活让北京的交通路线图至今还印在脑海里,而更难忘的是一次次的外围采访:美国队住在北师大公寓、梦之队住在茉莉餐厅、俄罗斯队住在郊外的城堡里、奥委会主席罗格夫人的裙子是在秀水定做的……
八年后回想起来,那个夏天的北京,洋溢着被世界瞩目的幸福感,人山人海的奥运赛场、鸟巢、水立方,你走在这些建筑物的旁边,可以深刻地感觉到,你是踏在时代巨流中的一滴水珠,身边陌生的熙熙攘攘注定会成为你记忆中难忘的一部分。
四年后的伦敦,最难忘的时刻自然是刘翔退赛,毫无征兆地倒下,站在混采区看着实时画面的我忍不住大叫一声,旁边的日本记者吓了一大跳。然后,亲眼目睹刘翔进入一个紫色的医疗帐篷,再也不见他出来。
同样难忘的是“五金冠九州”的邹凯,比赛结束后在现场扯开这面锦旗,媒体疯狂的闪光灯下,这个镜头成为伦敦最经典的回忆。混采区,小眯说其实团队还给他准备了“六金冠九州”,单杠最终拿了铜牌,他笑着说:“啥子都被我拿完了还要得啊,两届奥运会六块奖牌,足够了。”希望,百日之后的里约,小眯能用到这面锦旗。
当年体育部的新人,如今即将踏上第三届奥运会报道的征程,细数采访对象,从北京奥运会坚持拼到里约的“熟面孔”真的不多了,相比记者,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真的太短了,他们的每一次奋力绽放,都是巅峰,也都是落幕,一期一会,也许,这就是奥运精神的宝贵之处。华西都市报记者陈甘露
原标题:约战!四川枪手“两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