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村民捐赠 绵阳乡村博物馆首现“民俗记忆”

2016-04-30 09:55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的文化墙

清末的龙骨水车

上世纪六十年代使用过的电影放映机等

 

 

“五一”前这几天,玉河镇乡村博物馆又“化缘”到了几件文物,其中多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

作为四川省的首家乡村博物馆,玉河镇乡村博物馆将围绕热爱劳动、尊重民俗等“五一主题”,邀请全镇和城里的家长带孩子来参观学习,感受当地的民俗历史和生活生产面貌。

玉河镇是绵阳游仙区最偏远的乡镇,依山傍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隋唐五代时期,这里就是古魏城、盐泉县治地,更因北宋年间的一代状元苏易简名噪一方。素有“状元故里”之称。苏易简也是四川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状元之一,他的文化巨著《文房四谱》详细记述了笔墨纸砚的发展历程及制作工艺,是我国最早记录“文房四宝”的一部专著,影响深远。

犁头、风车、石磨、油灯、马掌、匾额……2200多件原本散落乡间的农家物件,被有序摆放在镇博爱学校内的4个展厅里。这些农家物件的身上,不仅折射出先辈的田间智慧,也守护着日渐式微的乡村根脉。

 四川首家 藏品两千

日前,我们在玉河镇博爱学校内看到,这乡村博物馆是利用该校的4间空余教室改建的,虽然看上去比较简陋,却散发着浓郁的民俗风味。推开一扇古色古香的大门,一件件老物件呈现在眼前:400年前的石雕石器、清末的木雕木刻、龙骨水车、民国的桐油灯、犁铧、独轮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放映机、唱片机、手摇式电话……这些平时出现在老电影里的物件,却在这个群山环抱的老镇枯树开花般焕发出生机。

“光明清的宝贝就有好几大筐!”博物馆管理员老贾看到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参观者,兴奋地说:目前博物馆的收藏品已有2200多件,分石器类、陶瓷类、木器类、竹编类四类。其中明代酒缸1件,石雕6件,清代中晚期石雕12件,清代酒缸1件。另外还有一间家训家风馆。

“我们收藏的农具类物品就有100余件,轮式水车、石碾子等物品在当今极为罕见,而石匠、篾匠、剃头匠、弹花匠、木匠等即将失传的民间匠人工具也在博物馆内重现风采;还有那些图书画报、小人书能让参观者了解到祖先的智慧和本土的历史。”在博物馆客串解说员的玉河博镇长董勇说,通过这种方式,既让散落在民间的文物找到安身之所,也让当地的孩子甚至更多的学生触碰到乡村文化。

博物馆4年前开馆以来,免费每周三定向对学生开放,每周五对外开放,开馆至今已有上万人次参观。人民日报曾称它为“四川首个乡村博物馆”。

这些藏品让人想到农耕劳作的辛苦

 村民捐赠“东家”清晰

这些原本弃落在农户人家的旧物品,是怎么“涅槃”成为乡村博物馆的藏品的呢?

李术义是现任玉河镇博爱学校的校长。2012年春,还是普通教师的他去家访,无意中看到农家院里有个闲置的米碾,他问起学生这东西的用途时,几个学生瞪大眼直摇头。当然,孩子们对父辈在田间地头的劳作情况也不甚了解。

李术义马上请示镇领导,建议在学校建一个乡村博物馆。

但发动村民捐献旧物,不是一件容易事。常年搁置在犄角旮旯的农耕器具,平时不起眼,但捐出去还真有些不舍,还有农户主张“拿钱来”。

筹建过程中,副校长蒋元兴率先带头,他将自家收藏的1976年报道毛泽东主席逝世的《绵阳报》慷慨捐出;另一副校长李晓军早就盯住了岳父家那架清光绪年间的龙骨水车,他“别有用心”地天天向岳父问寒问暖,终于“顺”走了水车宝贝。天宝寨村的朱正享算是个小官,他捐出了家里从明朝祖传下来的一对太师椅。村民白蝉阮将家里的一块清代匾额无偿送出;顾家老院子里的民国花坛石,也“易帜”成了馆里的文物……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文物捐赠队伍,东西由少到多,品种由单一到多样。镇上和学校又请来几位有名的老匠人设计布展博物馆。

当然,出于对捐助者的尊重,镇上一再打招呼,要在每件展品下面用小标签标明捐出者的姓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读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读物。

每件农具 都有故事

犁头、风车、石磨、油灯、马掌、匾额……无论校内校外,孩子们看着眼前的器物,似乎熟悉,又显隔膜;似乎亲近,又很遥远。

当地家长经常带着孩子赶来参观,他们的脸上带着某种仪式感,指着物品给孩子们讲:“三儿啊,你娃只晓得包谷浆甜糯甜糯的很好喝,你晓得妈老汉是咋个用这石磨子辛苦碾出来的哦!”“毛子啊,你经常爬树滚地,一点不爱惜衣服,你晓得外婆当年是如何在纺车上手脚并用地转轮子、绕纱锭,折腾好多晚上才织出一匹布的吗……”

读初二的唐雪荣小朋友望着展品,一脸认真地说:“我们虽说都是农村长大的,但要准确说出每件物品的名字,还得挠挠脑壳。但我蛮喜欢听老辈子摆点它们的龙门阵。”

笔者看到一本40年前董洪元先生编绘的高尔基《童年》小儿书,大为惊喜,读到那句“外祖母的身体是胖胖的,她永远是那么快活,她的故事……不但高尔基爱听,连船上那些大胡子水手都成了故事迷”时,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峡谷老镇听外公讲评书的往事,不禁鼻子一酸。

还有许多成都驴友路过这里,也兴致勃勃地搁下单车,提起相机,跑进乡村博物馆“看稀奇”。

华西都市报记者 李贵平 文/图

原标题:村民捐赠 绵阳乡村博物馆首现四川乡镇“民俗记忆”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