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酝酿已久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出台。这是按照“跳起摸高”原则制定的“成都标准”,这是成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继成功创建国家示范区和“两项试点”后的又一次跨越。作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阵地,成都市文化馆全面履行并积极开拓新时期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每年都在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新观念,推出新招数,引领全市文化馆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
回顾过去10年,创新驱动,每年一招;展望未来5年,扎实推进,一年一步。三个五年,三次跨越,成都市文化馆通过在理念、机制、方式、项目、服务等方面的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文化馆工作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突破和新发展,为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作出贡献。
回顾十年:扎实推进 一年一步
第一个五年 2006年—2010年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市基层文化阵地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市文化馆为龙头,拉开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提档升级和免费开放的序幕。
2006年 市馆搬迁置换呈现全新面貌
市委、市政府以资产置换的方式,将市文化馆从商业气息弥漫的总府路搬迁到文化氛围极其浓厚的浣花风景区,从根本上解决无阵地、无设施、无资金问题,这次历史性的搬迁成为了“华丽转身”,为文化馆免费开放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发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 指导基层文化阵地全域覆盖
开拓新时期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成都市文化馆由最初的区域覆盖走向全域覆盖,职能由“社区型”文化馆向“全域中心馆”转变。着眼全市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免费开放实现推出了被喻为“成都蓝本”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设计,对全市区(县)文化馆、城市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以及村(社区)文化室的四级统筹、全面指导、统一督查、层层培训,推进了成都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全域覆盖,基层文化建设“成都经验”获得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2008年 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联动发展
2008年开始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提出了“由点到面”捆绑式运作方式,将散落全市星点活动串联起来,以重点带全面,以全面促重点,抓品牌重影响,抓特色重带动,抓规模重成效,将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纳入整体化、系统化开展模式,以“成都风”“天府艺术大行动”等全市大型活动为代表走出了群众文化活动联动大发展的新路子。
2009年 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全免费
以“约会艺术 大家来”为主题,面向全市市民开办了全免费的公益性市民艺术培训学校,以艺术培训方式保障市民公共文化权益,倡导让人人都有一项艺术爱好。采取资源整合、分级管理、工作联动等方式,建立起“金字塔”型辅导模式,分批对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骨干重点培训,提高基层文化队伍水平。
2010年 “成都文化四季风”成为全新文化品牌
按照“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大品牌、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大平台、促进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大提升”的思路,以“成都文化四季风”为主题,以遍布城乡的600多个文化广场为活动场地,以市、县、乡、村“两馆一站一室”为依托,以城乡群众参与为主体,形成“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四个季节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带动全市形成了“社区天天有活动,街道周周有集会,区县月月有赛事,城市季季有晚会,全市年年有节庆”的生动局面。
第二个五年 2011年—2015年
围绕创建全国首批示范区创建城市和创新思维、创新路径、创新举措,内练内气,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外树形象,努力推进成都公共文化服务做强做大、做出了影响。
2011年 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这一年,成都申报并成功入围首批示范区创建城市。成都市文化馆形成了《成都市文化馆免费开放实施意见》,并根据《成都市基层文化阵地免费开放的意见》《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量化标准和要求》开展全市公共文化阵地硬件达标和软件服务指导工作,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常年免费开放,各类公共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益文化活动常年不断,“全域成都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得以实现,城乡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以保障。
2012年 推行市民文化艺术培训“总分校”机制
以出台市民文化艺术培训“总分校”管理机制,按照“四个统筹”(即工作统筹部署、制度统筹制定、人员统筹培训、老师统筹调配)工作模式,打造多元化、全覆盖的市民艺术培训学校公共文化服务培训网络。以成都市文化馆为总校,区县文化馆为分校、街道乡镇文化活动中心为辅导站,社区、村文化活动室为基层辅导点,形成总校1所、分校20所,文化艺术培训辅导站318个,设计社区级基层辅导点1000余个。
2013年
开展全市文化志愿者服务建设
成立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四大创新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建设和活动的开展。一是组织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各界机构组织的长期合作关系;二是管理模式创新——形成高效规范的文化志愿服务“总分制”管理;三是工作思路创新——从“送”服务到“订”服务,更加人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四是服务模式创新——与众成员单位联手,提供高端文艺辅导。成都文化志愿者注册3万多名,建立了300多个文化志愿者辅导点,“名师大讲堂” “文化暖心驿站”活动获得了文化部志愿服务项目奖。
2014年 全国文化馆首个理事会在成都成立
在文化发展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改革的概念与思路越发清晰、改革的要求更加强烈的背景和形势下,成都市文化馆率先在全国文化馆系统中组建了第一个文化馆理事会,以创新观念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都市文化馆理事会吸收了相关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社会成员比率超过了50%。形成理事会制度,明确理事会职能,建立“政府——专业技术——社会团体——市民代表”共管机制,确保公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的建立,推进文化馆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化管理。
2015年 感受公共文化数字化生活
这一年,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成都市文化馆获得”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在全面推进服务型优质化先进文化馆建设中,以“互联网+”为契机,启动市民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新生活模式,带给市民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iPTV数字电视互动点播”,微信、微博、微电影、手机APP终端等便捷、多样、个性数字服务之后,研发市级全域性的成都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展开跨网络、跨终端文化服务,最终构建一个技术先进、资源丰富、服务高效、全域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
展望五年: 创新驱动 每年一招
第三个五年 2016年—2020年
今年,我市《实施意见》推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了全新的“成都标准”。 围绕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目标,成都市文化馆发挥引领作用,大胆探索,即将启动一系列全新服务。
2016年
探索“4+5+6”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从今年开始,成都市文化馆探索“4+5+6”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首先将“文化连锁店”开进了高新区石羊街道府城社区。“文化连锁店”采取统筹主要资源采购、统筹管理力量配送、统筹服务策略营销、统筹基本功能设置、统筹场地标识标牌等,以基层社区综合文化活动阵地为支点,以切实服务于社区群众为标准,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和资源端切入,解决文化产品对市民的“吸引力”,让公民自由便捷选择个性化、丰富性、多样性公共文化产品。提高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着力,引导走进公共文化设施的“最后一步”。
2017年
“成都市民艺术节”将掀起市民艺术旋风
2017年,将计划开办展现成都市民文化艺术生活和文化艺术水平的市民艺术节,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思路,围绕“精彩成都,人民节日”主题,在谋划上突出五大亮点,一是主题主题鲜明,全城联动,开办220场全民参与的落地活动,丰富全市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二是在非遗节期间举行市民艺术节,让城市特色走向世界舞台;三是通过十大精彩赛事打造“成都市民星光大道”,推选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举行“民星”集结的颁奖盛典;四是建立网络云平台,引领市民文化大数据时代;五是通过互联网+ 全网覆盖,让全市市民真正享受文化艺术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成果。
2018年
努力推进全市文化阵地数字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是将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制度体系、服务方式和运营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形态转化的基础性建设工程。2018年市文化馆计划将数字化服务落地基层文化馆站,在已建成的 “成都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上,实现在线报名、在线教学、文化地图、网络展览及大赛评选互动功能,通过合作互联使该平台上接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引入中国文化网络资源共建成都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资源,下与各级文化馆(站)的资源互通,将成都特色文化和优秀公共文化数据面借全国展示,最终实现全国、各省市县乡村各级文化馆(站)文化资源的汇总管理与共建共享。
2019年
争取让“公共文化超市”走向全国
争取建成现场版“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超市”,文化产品、文化项目像在超市一样“摆起卖”,将过去公共文化服务的单向采购变为双向互动,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府购买与社会项目对接的双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交易平台运转机制。2019年,市文化馆计划在公共文化超市推广平台基础上,以“互联网+文化”形式推进大数据资源互通,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数据化等手段,对“公共文化超市”进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从产品的生产、储备、筛选、购买、服务、到评估反馈等流程形成相应机制,培育文化超市买卖双方市场主体公开、公平、公正交易文化产品,让成都“公共文化超市”走出成都、走向四川、走向全国。
2020年
市文化馆新馆建设令人期待
根据《实施意见》,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将再次迎来跨越式发展。成都市文化馆将面临新历史性机遇。据了解,市文化馆新馆建设定位是建设成标志我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准,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文化馆。按照规划,市文化馆新馆将争取达到文化服务功能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先进。该馆将集市民群众观看文艺演出、参加文化活动、接受艺术培训、参观艺术展览、聆听文化讲座、数字化文化体验和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将设置演出剧场、广场演出地、电影放映厅、艺术培训教室、艺术陈列展厅、数字化功能室、文体娱乐体验区、文化休闲交流区、多功能厅。据悉,新馆建设既代表中西部公共文化服务水准,又能展现成都地域文化特点。该馆有望成为功能齐全,安全舒适、开放特色和中西部最具影响力的市民文化中心。市调研宣 本报记者 王嘉
原标题:成都市文化馆:创新驱动 每年一招 扎实推进 一年一步 三个五年 三次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