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海绵人行道下月现身 "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导则将出台

2016-05-21 08:02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张黎   责任编辑: 史建婷

中环路上已铺设好的海绵人行道

中环路上已铺设好的海绵人行道

海绵城市可以有效“阻击”内涝;小街区规制可以把我们的生活街区变成“乐活空间”;环城生态带为城市织就“翡翠项链”……这些今年城市建设的热点工作推进得怎样了?在昨日的全市环城生态带与海绵城市、小街区规制建设现场会上,记者一一进行了探访。

点位:中环路

现场直击

“海绵人行道” 现场演绎“瞬吸强功”

昨天现场会的第一站来到了位于中环路东段的“海绵人行道”现场。据记者了解,中环人行道全长约42公里,一期工程实施长度为26公里,预计下月底完工;剩余工程将等7号线围挡拆除后实施,预计于2017年9月完工。

在现场,工作人员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大桶水猛地倒在了人行道上,只见一两分钟后,地面上的水竟全部消失了,而秘密就在“暗藏玄机”的地面之下——在地砖下面,是由三层大小不一的碎石组成的、厚达60厘米的海绵结构。“这个结构比普通的人行道下层增加了20%-30%的储水能力;而在地砖与这个海绵结构之间,我们故意留出缝隙,便于雨水快速渗漏。”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假如遭遇大暴雨,这个厚度为60厘米的海绵结构饱和了,雨水岂不还是会溢出来?“我们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除了暗藏地面以下的海绵结构,人行道下面还设置有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的雨水收集管道,假如海绵结构‘吸不赢’雨水了,多余的雨水就会顺着管道排到市政管网中。”该负责人说。而为了更好地利用雨水,这些收水管道还与周边的绿化带相连。在一旁的绿地上,工作人员打开一处预留井,地层结构一目了然——位于最下方的砾石层可以增加30%的储水力;上面20厘米厚的中粗砂层主要起到过滤的作用;再上面才是栽种植物的种植土层。而在不远处,一个雨水花园已经建成——花园中间的水池由雨水积蓄而成,四周地势形成一定的坡度,由水生植物过渡到喜水植物;再上面则是草坪。“我们采用人工挖掘出这个凹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该负责人介绍。

预计明年9月完工的中环路人行道,将成为我市首条全部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人行道。

全市情况

年内计划实施60个项目 总投资100亿元

昨天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委已完成编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项目库总计130个项目,总投资554亿元,其中2016年计划实施项目60个,总投资100亿元。

其中,在旧城区将启动89个易淹区改造项目和黑臭水体整治;每区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开展两处老旧院落改造、两条中小街道维护改造项目;重点实施中环路人行道示范工程;启动圣灯公园、杉板桥公园、摸底河公园、金融城中央公园、桂溪生态公园等一批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大力推进环城生态区海绵体建设;在天府新区及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目前,相关区(市)县以及业主单位正在积极推进这些项目。

点位:大源核心区

现场直击

四大举措 打造乐活的“小街区”

高大的乔木、错落有致的灌木,组成一个绿意盎然的沿街绿化带;步行10分钟,就有公交车站或地铁站;离家不远,就有功能复合的社区综合体,可以在里面方便地买菜、取款、干洗、美容……这是昨天高新区向参会者展示的小街区建成之后的美好场景。在该区大源核心区,按照“小街区规制”理念进行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高新区规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以四大举措,实现“小街区规制”的落地。首先是以人为本,塑造宜人街道空间——运用“小街区、密路网”的手法,将主要街区单元尺度控制在200米×200米以内;底层临街立面檐廊、骑楼等多种形式,丰富空间变化。其次是功能复合,提高土地利用率——打破传统功能分区的模式,将多种城市功能在同一区域、地块复合配置,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完善过街连廊系统,打造功能复合、互联互通的活力街区。同时倡导服务集成,提升公共配套水平——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是“小街区规制”的重要目标,规划以构建“十分钟公共服务圈”为目标,依托社区综合体,打造服务便捷、舒适宜人的街区。此外还主导公交,强化公共交通支撑——规划以构建“十分钟公交圈”为目标,实现有轨电车、地铁、公交的便捷换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小街区功能复合、业态多样有关要求,尽快促进已建成楼宇入住,在现有基础上改造、提升、完善。按照高品质、人性化、一路一景理念,全面改造提升街道公共空间景观,增加人情味。通过加密公交站点,增加公交线路,构建‘十分钟公交圈’。进一步优化交通秩序,避免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确保街道空间秩序井然。”该负责人表示。

全市情况

规划和建设两大导则 本月和下月陆续出台

记者昨日了解到,本月底前,市规划局将负责完成制定《成都市“小街区规制”规划技术导则》;而6月底前,市建委将负责完成制定《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为全市推进“小街区规制”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在规划建设方面,将重点先行规划建设高新区、天府新区、五城区9个“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加快推进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小街区规制”建设,对遴选出来重点支持的小城市要同步试点“小街区规制”。

在时间安排上,高新区、天府新区、五城区9个“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将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示范区建设设计方案;2018年底前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基本完成示范区建设,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基本形成示范区框架。今年12月底前,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对确定的“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完成规划方案;2018年底前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要完成“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建设。

点位:青龙湖水库

现场直击

青龙湖水库 实现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

立足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按照“生态先行、涵养文脉、动静分区、人景交融”的设计理念,秉承自然格局和林木布局不变的原则,通过静态保育区和动态活动区的分区布置,将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湖区——这是昨天下午记者在青龙湖水库一期工程现场看到的。

青龙湖水库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面积约4700亩,主要围绕1500亩水面打造生态湿地景观,已于去年12月建成并向市民开放。二期工程面积约6080亩,计划新增2500亩水面,正在推进之中。据记者了解,二期工程将利用现状条件,形成湖中适合鸟类栖息的独立群岛系统和适合鱼类两栖类栖息的浅滩系统,并与绕城高速外侧的龙泉区域湿地形成生态走廊。二期工程还将结合地势布置篮球场、网球场等市民运动场地,在休憩节点处布置健身器械;同时,绿道系统也将更加完善。

全市情况

今年分段提升景观 2020年建成环城生态带

记者昨天从市建委获悉,截至目前,我市开展实施了水环境修复提升工程,建成了“两库三湿地”,即锦城湖、青龙湖一期、锦江区白鹭湾湿地、新都区香城湿地、金沙湿地温江片区,总面积约8.11平方公里。开展了景观农业建设,实施了龙泉驿区花田湿地天鹅湖示范段等景观农业建设约2.1万亩。通过近自然手法、低成本投入、低强度管养的植树工作,形成了面积约24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发展近郊旅游、现代休闲、都市农林等产业,建成了锦江区秀丽东方、武侯区绿博园、郫县天府花都、新都锦门丝绸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建成240公里,初步形成了“一环八联”体系。

今年,我市继续全面强化环城生态带整体建设,分段开展绕城沿线景观提升工作,启动环城“渗蓄滞净用排”城市海绵体系统和环城高等级自行车道建设;全面开展景观农田建设,加快建成城市森林、桂溪生态公园等特色园区。在2020年建成环城生态带,为城市发展作出生态历史性贡献。

本报记者 袁弘 文/图

原标题:26公里海绵人行道下月现身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