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老住户:
没听说过院里有姓谢的人
为了印证自己的说法,郭先生专门给成都商报记者抱来了一大摞材料,足足有上百页,其中既有一些剪报和史实资料复印件,也有他的手绘图。
在手绘图中,他将房间分布、天井格局、廊道走向都一一绘出,并标注出每户前后住过的人,“我就是闭上眼睛,也画得出来,但画不出谢老的房间。”
成都商报记者还随郭先生先后寻访了多位老住户,94岁的李忠远老先生被誉为二医院“活化石”,“我经常去44号院那里耍,对里面住的人比较了解,但是有没有姓谢的人,记不清楚了。”
另一位住户黄光宪说,44号院子里最醒目的就是一棵大桉树,“我是亲眼看到一位姓樊的伯伯栽的,只有我手指那么粗。”他说,也没听说过院子里有姓谢的人。
▽市二医院:
是否住过并无官方资料
不仅是住户,郭先生在二医院也没查到相关记载。“44号院被公布为谢无量旧居,被认定为历史建筑后,我们院里也觉得很突然。”成都市二医院总务科一名人士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谢无量究竟有没有在44号院居住过,以前官方的资料是没有的。
二医院前身是教会医院,1950年连同44号院被接管,此后医院被划归地方,1952年更名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划过来时,我们没有发现谢无量在这里居住过的痕迹。”
▽流沙河:
我曾到44号院向谢无量求字
市房管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郭先生,把44号院认定为历史建筑,最关键的依据来自于流沙河先生的讲述。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联系了流沙河先生,再次求证此事。
“我是1956年冬天去找的谢老,当时我在省文联工作,想请老先生写一个刊名。”流沙河先生回忆,为此他还专门打听了谢老居住的地址,没想到编辑们都知道,“他们说,谢无量就在四圣祠西街44号,你快点去,他要走了。”
他要走的意思是,要被调往北京。流沙河说,省文联就在布后街2号,到谢无量那儿就只有半条街的距离,“过去就是干槐树街,非常短,只有几家门面那么短。从干槐树街出去,倒左手就是惜字宫街,也短得不得了。惜字宫街再走到口子,再一转右手就是四圣祠西街。”
“求字过程非常简单,我去了就作自我介绍。我说我们要办一个诗刊,让他给我们写两个字:星星。他说好好好,然后带我去书房坐下。拿了一支旧的毛笔,拿水蘸一下,磨了一点墨,拿笔在里面动了几下,然后把宣纸拿来,连刀也没用,折起,裁了一个方方,在上面写了两个字:星星。”流沙河说,求字不久,谢无量就去北京了。
一个 疑点
对院中桉树的描述
存在冲突
不过,在流沙河先生的讲述中,有一个疑点:在他的记忆中,当时院里有一棵桉树。但是,在郭先生寻访到的老住户中,有一人称自己曾亲手栽下桉树,双方时间上存在冲突。
流沙河先生回忆,当时他进入44号院,发现院子很小,“走门口进去就是一个小院,小院的正房子就是他住的,小院中间有一棵碗口粗的大桉树”。
而郭先生此前还寻访到另一个老住户樊义忠,即是前文老住户黄光宪口中所称的樊伯伯。成都商报记者也找到樊义忠。樊义忠回忆,1953年前后他住进44号院,“大桉树是我栽的,可能是在60年代初栽的,刚栽的时候小,比手指粗一点,以前那个院子没树子,就是一个空坝子。”
这个栽树时间,与流沙河先生所说,存在冲突。
部门说法
证伪需证据
咋证明一天都没住过
那么,对于“谢无量旧居”是否可以重新调查和论证,市房管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比较困难,以前也没有重新调查的先例,“专家委员会有一二十人,如果想要推翻,得一个个说服。要证伪就得拿出材料,如果是能证明一天都没有住过就可以了,但这个证据能否拿得出来?”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摄影记者 王勤
原标题:“旧居”四圣祠西街44号院 谢无量到底住过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