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还表示,许多混迹在校园周边的社会人员都是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即便他们向学生施加轻微的暴力或勒索案值较小的财物,往往也只能批评教育了事。由于担心遭到报复,许多时候,受了伤害的学生也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
对此,满洲里市市政府相关责任人许爱莲表示,下一步,全市各学校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思想工作,未成年保护机构和教育、文化、社区组织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组织等各相关部门都要各司其职细化工作措施,形成长效联动机制。与此同时,公安机关将加强校园及周边隐患排查,严厉打击校园内外的暴力事件。
“特情学生”更需关爱 教育缺位需重视
满洲里市教育局副局长赵晶等人表示,石某等人的恋童“癖好”让人不寒而栗。但心悸之余,大家更多在探讨,如何才能避免此类悲剧再次重演,如何让孩子在受到威胁时不再选择默默承受。
被誉为“东亚之窗”的满洲里是中国最大陆路口岸,在这座国际化的城市中,教育理念并不落后,全市2000多名教师中,有230多人持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各学校一直在适龄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性知识教育、预防性侵犯教育等讲座。但几名受害女生受到性侵威胁前后,却没有一位主动站出来告诉家长或老师。
“孩子对社会人员的恐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深刻反思,是不是我们和家长做得还远远不够。”赵晶说,这些被性侵的女生中,要么就是家长不在身边,长期寄宿在别人家;要么就是家长外来务工、经商,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不法分子在选择“猎物”时,特意选择了她们。
“早知会这样,什么都不要了也得多关心一下孩子。”采访中,一位多次遭性侵孩子的家长顿足捶胸,悔恨不已。
而在另一个家庭中,整天忙于生计的母亲偶然间发现了孩子的细微变化。加强监护后,孩子彻底摆脱了胁迫者的干扰,因此没有继续遭受伤害,目前情绪已趋于平稳,使之成为“不幸中的万幸”。
来自满洲里市教育局的统计资料显示,这座移民城市共有近2万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的39%,部分学校甚至高达80%,另外还有2%的留守儿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残疾儿童被我们划定为‘特情学生’,属‘一对一’帮扶对象。”赵晶说,这些家庭家长普遍忙于生计,对孩子缺乏关爱,文化水平也相对偏低,对于他们子女的教育,学校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最大程度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满洲里市教育局已要求各学校进一步实施针对青少年思想和心理上的“精准帮扶”,并继续完善与社区等方面的沟通机制,及时掌握青少年的校外流向动态,尽可能与监护人保持良性、有效沟通。
(记者 邹俭朴)
原标题:黑手伸向校园 幼女成为“猎物”——内蒙古满洲里多名初中女生遭性侵事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