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大国工匠”打造“成都制造”

2016-07-11 07:40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粱巍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是中国制造最先进技术的代表,机头就是地地道道的“成都造”

成都工匠精神专题报道

在成都温江区温泉大道,有一个特别的“工业风LOFT”——这是成都最大的“成衣定制会客厅”。金敏每天在这里精确尺寸、决定风格以及跟踪每一件衣服的质量。金敏是这家名为米兰亚贝耳服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每天在一针一线里精益求精,是他最有成就感的精神世界。

在都江堰,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从业二十多年的卫胜,从维修普通机床的工人成长为掌握最先进数控机床的大师,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让“成都造”技术和质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智能技术再发达,总有一些领域需要精巧的人工手动作业,而有一些“手工技术”堪称“巧夺天工”——5719工厂再制造事业部航空发动机零组件修理工张永光就是其中之一,他研磨加工的产品尺寸精度、形位精度通常都在0.001mm左右,类似人头发丝的六七十分之一。

“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即便是上述获誉无数的“能工巧匠”,也未能说得十分清楚,但我们能在另一些数据里探得更深刻的意义——2015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2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

工业是成都经济的脊梁,2015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跑赢全国的背后,是无数“金敏们”的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和技能超群。

“工匠精神”让这个城市的食品更安全、服装更时尚、科技走向全球舞台,是这个城市精神核心的重要组成;“工匠精神”也让这个城市产业链更完善、转型升级更顺畅、技术更具核心竞争力,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工匠和“工匠精神”,是成都制造出产品和精品最大的区别,亦是“成都制造”走向“成都智造”的要义所在。

精益求精

从普通工人到一代大师

“工匠精神”需要长期坚持精益求精。

“多看一遍、多思考一点,收获就会多一点。”在卫胜看来,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日积月累,对技术追求无止境。虽然平时维修任务繁重,但他总是想方设法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技能。为了尽快掌握先进的数控机床维修技能,他购置了众多行业相关书籍,并通过现代先进技术,对各类信息、软件、程序进行收集和整理,掌握了系统技能。目前,他已经成为了集维电、编程、调整于一体的复合型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人员。

凭借高超的技能,2011年,卫胜获得第十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12年获得成都市首届“能工巧匠”称号。

出生于航空世家的张永光,从满怀憧憬步入航修的青涩小伙,到如今两鬓已见白发,一路走来,已近37载。张永光专业经历丰富,无论是模具设计、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精密修理、再制造零部件精密接型还是3D打印产品的加工,他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工作现场,经常可以看到张永光两手一抹黑、汗水湿衣衫的忙碌身影,而大家在修理现场有什么操作难题,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找张师傅来看看能不能解决。

大师的成功令人羡慕,但大师的成功也非一蹴而就。在成都聚集的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已经高达150多万,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精益求精”的故事。他们是普通的劳动者群体之一,也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成都经济奇迹;正是他们,为成都打造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提供精神和人才基础;也是他们,缔造了成都 “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新城市精神。

作为国家首批技能振兴综合示范区,成都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着手打造“大国工匠”。2012年,成都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2015年,成都技能人才总量由2012年的103.3万人扩大至153.3万人,高级人才由原来的23.24万人上升至38.4万人。

也是在2012年,成都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油气化工、汽车制造及民间传统技能等产业,开始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截至2015年,成都已建成29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帮助技能传承发展的“金字招牌”。

敬业奉献

核心技术占据国际前沿

去年8月16日,在巴西圣保罗,三名年轻的中国技工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他们在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中战胜了包括日本队等来自制造强国的对手夺得金牌。这是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首次夺金,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中国工匠也第一次向世界展现了自己的不俗实力。

25岁的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员玉海龙,正是这三人团队的队长。比赛过程中,他主要负责叉车方案设计、叉车三维图和二维图的绘制、电路编程以及电路焊接与调试。

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此前两次参赛,中国共收获2银3铜和18个优胜奖。此次参赛,中国代表团在制造团队、焊接、汽车喷漆、数控铣、美发5个项目中获得金牌。其中,玉海龙领衔的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金牌堪称世赛产生的50枚金牌中含金量最高、难度最大的一枚,共有12个国家36名选手参赛。

“制造团队挑战赛更像是一个工业创业,就好像一些技术工人各有所长,在工作之余他们在一个小型工厂里设计着自己感兴趣的工业品。”制造团队挑战赛专家介绍说。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团长、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在赛后这样评价这枚金牌的意义:“这代表着我们在顶尖的技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在顶尖技术人才培养上在和世界路径接轨,这和奥运会上许海峰射下‘第一金’意义几乎一样。”

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年轻人投身技能领域,但现实中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差距却让很多年轻人感到彷徨。但玉海龙却恰恰是因为热爱,在大学毕业后毅然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玉海龙说,这次比赛说明,我国技术人员的素质完全可以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韩国、日本等国家抗衡。只要努力训练,中国技术工人完全可以超越他们。

“大国工匠”的不俗表现,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一个折射,中国夺得制造团队项目冠军后,西方媒体纷纷发声,来自英国的一家新闻媒体说:“中国追赶世界制造强国的速度,已经让西方制造业强国感觉到了压力,中国选手的精彩表现正预示着中国作为制造强国的崛起。”

2001年,在国外援建飞机修理厂,张永光负责工磨具制造,对军用航空发动机进行修理。对方要求橡胶模具的表面油亮油亮的,类似手机壳那么光滑。最后做出来的产品如镜面一样,对方先是一阵夸奖,随后追问“哪台设备上做的”,得知是手工做的,对方有些不高兴,“别开玩笑了,怎么还骗我们呢?”怎么说都不行,张永光心里当时还挺气的,最后在现场又重新制作了一个,然后对方“就高兴地过来拥抱”。

在双流,“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参与ITER计划的磁体支撑项目建设;在成都高新区(西区),奥泰医疗Centauri 1.5T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在成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千家,几乎每一家都有自己在市场竞争里的“独门绝技”——而这些绝技,大多来自大师级工匠们的“匠心独运”,高水平的“工匠”不仅能制造,还能创造与智造。

技术创新

转型升级撬动供给侧改革

“看到客人的第一眼,我就晓得他的穿衣尺寸。聊上几句,晓得了他的爱好、职业和生活习惯,一件定制衣服的方案就出来了。”金敏有20多年的制衣生涯,五年前却遭遇危机。随着国内服装产业饱和、团购订单下滑,服装行业该何去何从?身处产能过剩和亟待供给侧改革的行业,金敏开始把更多精力转到定制服装上来。“从本质上讲,服装是一种文化,是送给顾客的一种独特体验。”金敏介绍说,很多人对跟风都有本能的抗拒心理,而每个人都有艺术、色彩和时尚情怀,这些都需要师傅帮忙发掘出来。通过周围环境,每个师傅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顾客的潜能。“归根到底,走服装定制化之路,不断创新思维,提高研发水平,才能打造百年老厂。”金敏把工厂从武侯迁到了温江。去年11月底,位于温江的工厂正式开始营业。春节期间,金敏一直在思索,如何开发更多版型、更多款式,打造让顾客更能接受的环境。

“这是一个新裁缝时代。”金敏认为,和传统制作一件粗制滥造的服装不同,他要带给顾客更多文化的体验。在工厂内部装饰上,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其设备自动化程度达到95%。不仅如此,在客人上门后,公司的老师傅们在对客人的职业、年龄、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充分了解后,再根据其体型和皮肤进行分类。最后,根据穿衣风格选择不同的类型,并根据尺码进行量身——工业流水线,变成了从市场、顾客需求出发的创新服务。

金敏把“工匠精神”变成“企业精神”,以此来推动身处产能过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在公司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张“工匠精神”16条军规,包括做到专业和专心、对自己的手艺要有更高追求、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充满敬畏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等。

“打造百年老厂的典范,需要培养更多的匠人,让他们树立一个神圣的概念。”金敏表示,每个老匠人都有自己独到之处,不仅受到尊崇,也带给客人更多艺术熏陶。为此,金敏特地在展示大厅为老匠人制作了展板,一方面增强老匠人的自豪感,同时也让客人们了解更多衣服的内在文化。

工业是支撑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力量,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加速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成都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强有力的支撑。循迹产业发展的集群逻辑,成都现代产业体系之中,每一条“两化融合、产业联动、业态高端”的产业链,都与高端“智造”密不可分;而每一个先进“智造”的背后,都与“智造人才”以及他们由内生发的“匠人精神”同频共振。

追求卓越

带动全产业链共同发展

出生于辽宁的张永光,目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19工厂再制造事业部航空发动机零组件修理工、高级技师、工厂三星技能专家、空军装备部首席技师。从事军用航空发动机零组件修理和航空发动机工、模具制造修理36年,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技能型专家,空军装备部首席技师。

日本、德国的工业发展很快,机器设备跟张永光的手工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等级。表面粗糙度达不到镜面效果,而经张永光的手可以达到Ra14级,数字表示就是0.0125,这是最高等级。日本、德国的则是Ra10级到11级,要提高也得靠手工。

张永光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提炼出了磨粒磨料“破碎规律”与应用、研具的“被磨损”规律与修复、精密微凸研磨平台的加工获取方法与应用,并形成教材,被空军装备部列为航空修理系统新员工理论与操作必修课程。其设计、制造、改制发动机专用工装数百套,广泛地应用在航空发动机修理中,极大地提高修理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其中“某型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磨削装置”还获得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2年,由张永光牵头组建了“张永光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新员工进厂时,都可以看到张永光给新员工讲课的身影,这不仅是让新员工学到扎实的入门技术,更通过大师的近距离言传身教,让新员工感染科学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品格。

“工匠精神”从个人渗透到团队、到企业甚至到整个产业链。以5719工厂为代表,航空航天产业是成都工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作为高端工业产业代表,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的整体水平、凝聚力、影响力均位列前茅,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飞机整机及大部件研制、航空电子产品研制、航空维修等方面的能力,是国家确定的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歼击机研发制造基地。成都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成都将以军民深度融合为动力、技术创新为驱动、开放合作为导向,整合市内外产学研用投优势资源,加快打造国际航空产业重要节点城市,力争到2025年,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环球中心,创建于2008年的成都机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逐步强大,与四川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公司从环保技术研究起步,逐渐发展成为一家集环保技术研究、设备生产、环保工程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公司。

“每个过程,每位职工都竭尽所能,力求达到最高标准。”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把每一件事做实做细,正是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目前,公司生产的一体化设备已经上市,不仅外观精致,而且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机缘环保的背后,则是成都节能环保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未来,成都将围绕烟气处理、水处理、节能等技术装备,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业,打造特色鲜明、集约环保、功能完善的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工匠精神”是目前全球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工匠精神’,重在精益求精的精神,重在以质取胜的品质,重在坚守价值的创新。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必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响成都制造品牌,为成都工业发展打开新的空间。”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叶燕)

原标题:“大国工匠”打造“成都制造”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