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大道绿化节点景观效果图
树德中学光华校区人行过街天桥
大城市,需要细管理,而大工程,同样需要细管理。“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过程中,以往进行重大城建项目建设时,非常重视质量、安全、效率三个维度;但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扰民’这样的‘副产品’。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的当下,我们引入第四个维度,即更加强调建设亲民、为民。这涉及建设管理工作的重大价值取向转变,也是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的一大体现。”市建委负责人表示。
除了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取向发生重大转变,对建设结果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很大扩展——市政基础设施不仅仅满足单一的交通功能,作为城市发展的承载体,同时也要符合这个城市的品味与定位,实现更多的载体意义。而这,才能符合“国际化大都市”提出的更高标准。
关键词 民生优先
光华大道,成都市西面重要的出入城通道。光华大道一段,树德中学光华校区矗立于此。以往,该校师生过街,需要横穿光华大道大路口,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又易造成拥堵。而在此次光华大道综合整治工程中,实施单位专门为该校设置了一座过街人行天桥。“在树德中学光华校区路段增设一座人行天桥,旨在为市民、学生出行提供便利和安全保障。天桥在设计上突破常规,造型新颖、简洁大气,独特的花瓣图案玻璃和木纹扶手,彰显景观化道路的特色。结合学校特质,在桥的地面雕刻英文励志谚语,增加行走体验的趣味性,同时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实施单位成都市兴光华城市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民生优先”的理念在光华大道综合整治工程中还有诸多体现。该工程第一阶段(三环路跨线桥落地点——导航路)从今年3月16日开工至今,一直维持道路双向交通顺畅。“光华大道是城西一条重要的出入城通道,交通流本来就很大。假如为了施工便利,占更多道路资源,必然会给车辆和行人出行带来很大干扰,所以整个施工期间,我们都维持了双向交通不变。一边是确保工期,加强工程措施和投入机械设备,尽早完工;一边是确保交通,投入交通协管员和增加交通设施,尽量少占道,这对我们的施工组织无疑提出了更大考验。”该负责人表示。面对问题,科学化解——按照工程进度分阶段、分时段、及时调整占道打围范围、及时缩小占道打围面积,用时间换空间,以自己的不便换城市之便,将因占道施工对城市的交通影响降到最低。与此同时,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交通压力大、对周边市民和学校会造成干扰等诸多因素的情况下,该公司高度重视工程的施工管理,组织了管理技术精良、责任心强的施工管理团队,科学规划、精心统筹管理,确保各关键节点能按期完成,“准点收工”。
更多“民生亮点”将在光华大道整治完成后向市民呈现——全段绿化整改充分尊重自然,利用现状植被基础进行整体设计,采用“场地内转移和优化”的方式,既节约了造价,也保护了生态。整个改造增加的乔木量约为原场地的20%,且以突出花乔为主;原有枯、死、病植被进行了移除;新植物的选择上也采用本地长势良好的树种,顺势设计;在重点路口和中央隔离带端头,结合路口植被层次引入国际化景观设计元素——“花境组团”,重点打造,增添道路亮点和色彩,营造都市氛围,提升片区品质。同时结合现状,引入“海绵城市”理念——绿化改造设计强调绿地的生态功能,两侧各20米绿化适当造坡,在坡谷低洼区域形成收水“坑”和“带”,下雨时能充分有效地起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功能,保留沿线原有水渠,进行清淤和修葺,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雨水的“快收快排”变成“慢排缓释”。
民生优先下的光华大道并未影响实施的速度——该工程(一期)路面整治部分工程利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中层沥青的铺设工作,提前形成了通车能力,减轻了日月大道的交通压力;而整个工程将在本月内完成。
光华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只是我市践行“民生优先、减小扰民”建设理念的一个缩影。笔者从市建委了解到,下一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夜间施工扰民,将大幅度减少和强化管理“夜间施工许可证”的发放,只有必须在夜间进行的不可停止连续浇筑、大型构建运输吊装等,才能拿到该证;为了减少小区内二次装修扰民,大力推行精装房;为了减少工地扰民,以更加逗硬的举措加强工地管理……而下一步,没有噪音的共振破路、切实降尘的水切割技术等,都将在我市市政建设中积极推广。
关键词 品质更优
假如说“民生优先、减少扰民”是职能部门针对建设过程的管理取向,那么,向市民和这个城市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就是城市建设的“结果导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家对城市建设项目最终呈现的结果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颜值”,还要有“内涵”。
笔者日前从市建委获悉,因为位于我市中心城区最为重要的中轴线之上,四川大学华西东校区大门南侧的高压配电房将穿上“文化外套”,人民南路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外也因此将增加一面展示百年华西历史风采的文化墙。据了解,将要设置文化墙的这个配电房位于四川大学华西东校区大门南侧,为华西校区和华西医院电力干线的高压配电房。该配电房由三栋1层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高度4.7米。“这个配电房的位置非常特殊,体量也非常大。为了让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我们决定为其进行文化景观装饰。”市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据设计单位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要求,此次设计范围为配电房外围建筑立面和周边5米内铺装及绿化,设计面积为1500平方米。“该场地地面铺装较为连续,同时紧邻校园绿地,因此在设计上充分采用透水铺装和基层做法,实现海绵城市的现代城市道路生态发展理念。”该负责人说。按照目前的设计方案,文化墙将分为历史变迁展示墙、教育先驱展示墙、五大学景墙、校园生活展示墙、华西风情展示区景墙等,充分展示百年华西坝的风采。笔者从设计方案上看到,设计后的配电房外墙将采用青砖材质;形式上也不是一面单一的墙体,而是结合展示内容,使用了不同的墙面,为了增加形式的丰富性,还设置了“V”形墙面。目前设计方案已经基本确定,不久市民就可以在人民南路上看到这面充满文化气息的展示墙。
天灯巷、打金街、丝锦街、书院正街、塘坝街……这些含着浓浓成都味的街道名称,被镌刻在了整治一新的红星路人行道上,以这种形式,展示城市风味,留存城市记忆。“早在设计之初,我们就考虑到要以某种形式,让道路通过改造,不仅强化交通功能,也能更多地呈现出文化品位,增加文化含量。而这也是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和强调的。”红星路综合整治工程总体设计师成语表示。
“去猫黑”、“赖格宝”、“哈起整”“惊风火扯”……作为生活在成都的市民,非常熟悉这些“接地气”的成都话;而它们,被呈现在了地铁车站上——位于红星路二段布后街旁的地铁3号线通风口,磨砂玻璃和灰墙上满是经典的成都话。不少网友对这种有文化的“本土范儿”发出点赞之声。四川民俗学家刘孝昌表示,这是一个好事,方言具有地域性,能传承下来,说明有一定社会认可度;作为文化传统的体现,它的生命力只有在不断传承中才得以体现和丰富。他认为,在车站、码头等公共区域,在一些设施上,结合地域特点,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手法,把地道的成都方言流传下来、传播开去,一是丰富了既有的文化传播形式,使其接受范围更广;二是成都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这样也打开了外地人了解成都的一扇窗口,生动体现了这座城市的人情风味。
不仅位于城市主要道路的地铁车站外表散发浓浓文化味,站内也越来越注重体现文化味。即将于下个月通车的3号线,被称为“最文艺地铁线路”——新南门站内通过色彩及纹饰营造水的效果;站内画作《水润成都》根据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成都平原作为核心创作元素,以地形地貌为特征来展现蜀水滋养成都平原的意境表达,生动描绘出巴蜀山川的秀丽风貌;《天作之合》根据合江亭、江岸送别、门泊东吴万里船、散花烟雨、望江楼、滨江路、水码头为核心创作元素,再现了古益州的水运繁荣景象……驷马桥站以驷马桥典故为创作背景,采用东汉《马车过桥》画像砖风格的造型元素进行创作,依托驷马桥来表达司马相如的远大志向与旷世才华……熊猫大道站因临近大熊猫繁殖基地得名,通过对站厅立柱仿竹子的设计,以熊猫文化为原点,从熊猫的食物竹子入手进行表现,将站厅营造成竹林的感觉;再搭配以熊猫元素的专题艺术作品,使整个熊猫大道站充满谐趣、绿色生机,营造出一个“竹林深深深几许,竹丛深处有熊猫”的充满意境的空间……
后 记
面对项目推进与社会影响,应该具有更加宏观的视野,充分考虑算大账与算小账之间的关系。我市在城市建设中,选择了“民生优先、减小扰民”,这既体现出管理的取向,也体现出执政的情怀。搞建设哪有不影响的——这不仅是需要扭转的观点,更是需要矫正的行为。建设过程中减少对人、对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建设完成后,呈现出拥有更好质感、更丰富内涵的“成品”,让基础设施同时成为城市文化与品位的承载体。成都,正在践行。
原标题:市政基础设施更多更好服务民生 建设转型升级最大限度减少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