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红军长征留在四川的足迹

2016-08-12 20:27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史建婷

1

2

3

刘海/文 图据新华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党的“六大”对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大会指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斗争,加强了对各地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创建,发动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使红军和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色政权奠定胜利基础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东北,并创建了以通南巴为核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两年多时间里,红军由入川时的1.5万人迅速壮大到8万之众。

川陕革命根据地设置了省、道、县(市)、区、乡五级党组织,设置了省、道、县(市)、区、乡、村六级苏维埃政权机构。拥有区苏维埃160多个,乡苏维埃990多个,村苏维埃4300多个。在中国的西部坚定撑起中华苏维埃的大旗,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和党的六大制定的中国革命十大政纲,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川陕苏区由通南巴发展到川、陕、甘共有2个道(相当于地市级),23个县和1个特别市,人口600万,4.2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个大区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革命基础。党和红军,在武装解放川陕边各地的基础上,迅速并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川陕苏区土地革命、红色政权建设、军事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1934年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四川军阀六路围攻的重大胜利后,计划夺取甘肃南部,扩大苏区和红军。与此同时,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召开了遵义会议,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敌人重兵围追堵截下,处境十分困难。

1935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来电,要求川北红军集中全力西渡嘉陵江,突入敌后,运动歼敌,策应中央红军渡江北进。也就是说,要求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放弃根据地,向嘉陵江以西发展。为接应中央红军,根据地红军总部决定顾全大局,从嘉陵江中段的苍溪仪陇地区突破敌人的重兵防线,策应和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

1935年3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离开根据地,破坚阵,摧强敌,挺进川西北,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揭开了根据地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红军是彻底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属于搬家式。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入川,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动员了几乎全部力量,包括8万多人的正规部队,加上川陕革命根据地撤出的党政机关人员,总计不下10万之众。

据通南巴各地参加红军的调查统计有关史料记载:川陕苏区核心区域的通南巴(包括今平昌县),当时有12万巴山儿女参加了红军,其中巴中32000人,通江48000人,南江22000余人。除正规武装部队外,还有儿童团、少先队、妇女独立营等地方武装组织,从人力上给予了红军极大的支持。

1935年红军撤离川陕苏区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还乡团”卷土重来,对凡参加过革命工作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施以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川陕苏区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有案可查的,如:巴中渔溪区被杀害328人,南江上两乡被杀害983人,通江县被杀害3016人,平昌县被杀害1000多人,达州被敌军、还乡团杀害58400余人,万源县人口由20.7万人锐减为不足6万人。南部县被关押的干部、群众达2000余人,被杀害400多人,吊打致残500多人……

嘉陵江

长征规模最大的渡江战役

嘉陵江是四川省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陕西凤县的嘉陵谷,穿越川北,沿江两岸山峦耸立,河水奔流湍急。敌军凭借天险,以53个团的兵力,在沿江西岸600里的广大地区进行布防。徐向前等察看地形后,发现敌军江防布线过长,其间有很多薄弱环节。在苍溪县城附近,江水流速低缓,利于船渡。江东岸的前山陡峭,居高临下,利于红军发挥火力,掩护部队渡江;后山坡缓,草深林茂,便于大部队隐蔽。据此,徐向前提出,以苍溪城东南约6里的塔子山为主渡点,实施重点和多路突击相结合的战法渡江。

1935年3月28日夜,先锋突击队3个营分乘70来只小船,快速直驶对岸。敌人发觉阻击时,渡江部队船头的机枪和岸上的炮兵一齐开火,突击队胜利登岸。次日清晨战斗结束。红四方面军分3路,强渡嘉陵江均告成功。29日拂晓,红30军主力相继渡江.。川军出动一个师前来防堵,双方激战。已过江成功的部队,从侧后发起进攻,一举击溃了增援的敌军。与此同时,31军于苍溪城北鸳溪口强渡成功,击溃川军一个旅,一举攻占对岸险要阵地。红9军于阆中城北对岸涧溪口登岸,向南部县疾进。另一部于31日攻克阆中城,嘉陵江西岸的川军防线已开始崩溃。

强渡嘉陵江是红军长征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渡江战役,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年的主要渡点苍溪塔山湾,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红军渡”。1984年10月,83岁高龄的徐向前元帅亲笔写下“红军渡”几个大字。苍溪红军渡纪念馆至今还保存着70年前的“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石刻标语口号。

剑门关

出其不意攻克天险

剑门关横亘在剑门山上,扼川陕大道。剑门山七十二峰峰峦绵延,似七十二头雄狮面北而卧;其中大小剑山绝壁对峙,状似一道门,故称剑门。隘口悬在几丈深的绝壁中,山间只有一条小路,这便是剑门蜀道,蜿蜒穿门缝而过。关口有座3层门楼,楼上设置瞭望哨。正因为它如此险要,又处战略要冲,故也为历代兵家战场。川军长期设防于此,地堡成群,战壕密布。敌人声称:红军过得了江,不一定过得了关。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过了江的红军,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沿江敌军,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剑门关。

1935年4月2日,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直接指挥这场战斗。从拂晓激战至黄昏,经过冒雨血战,全歼守敌三个团,敌主力团长杨倬云在营盘嘴坠崖而亡,剑门关要隘被攻占,红军各部乘胜追击,敌军企图凭险夹击的战略屏障被摧毁,嘉陵江防线立即土崩瓦解,广元以南400里的嘉陵江西岸完全归红军控制。自古历经上百次战斗未曾有失的剑门关,而今被踩在了英勇无畏的红军脚下。红军乘胜向纵深推进,踏上了北上征途。如今,在剑门关景区内,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矗立,无声纪念着当年那段红军激情战斗的岁月。

嘉陵江战斗和剑门关战斗,前后仅隔一个星期。这两次战斗后,红军乘敌慌乱之际,向纵深进击,横扫涪江、嘉陵江流域之敌。从4月9日到21日,红军各部连续取得作战胜利,控制纵横三四百里的广大地区。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红军占领9座县城,歼敌1万余人。那时,中央红军正在四渡赤水、转战黔滇,被国民党军前堵后追,是非常艰难的时期。这里的胜利,对敌人是个重要牵制。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