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收藏家豪捐北师大6000件陶瓷 藏品真实性遭质疑(2)

2016-08-17 07:56   来源: 京华时报   编辑: 廖雅莉   责任编辑: 史建婷

□收藏之路

自称藏品多数来自名家之后其中上万件来自民国银行家

邱季端说,他6个库房里收藏的古陶瓷,大部分是从名家后人那里购得,其中来自民国年间收藏家徐寄庼后人的藏品就有上万件,这些名家还包括清代富商伍秉鉴、晚清名臣曾国藩等。

如果不是这次捐赠暴露“家底”,邱季端在收藏界的名头不算特别响亮。他告诉京华时报记者,自己痴迷收藏尤其专注陶瓷收藏的历史实际上始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晋江市祥芝镇厝上村是邱季端的出生地,上世纪40年代,为了养活一家老小,邱季端的父亲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去吕宋岛打鱼为生,不幸命丧南洋。

在乡间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邱季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1962年考入北师大,成为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上世纪70年代,邱季端赴港定居,白手起家成为一名港商,涉及家具制造、针织、漂染等行业,其旗下家具公司在港上市,后进军厦门、泉州等地房地产市场。

邱季端说,他的收藏爱好起源于在京读书期间,那时经常去逛琉璃厂,一摊摊古玩字画看了满心欢喜,“在那个年代,一幅齐白石画作四五十块钱就能买到,可我身无分文,只能远远观望。”定居香港之后,邱季端慢慢积累了一些财富,开始断断续续重拾收藏梦,四处搜罗他喜欢的瓷器。

“事实上,我从一个门外汉走到今天,一路上也交了不少学费。”邱季端说,由于不懂藏品的真伪,刚开始纯粹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从这家店里买的东西,拿到另一家店,老板便说是假的。从这家拍卖行买的藏品,到另一家拍卖行就说是赝品。找专家做鉴定,6个专家站一块儿,可能每个人的意见都不相同,不知道该听谁的。

尽管如此,那时的他很“任性”,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买下。慢慢地,他意识到既然谁都靠不住,不如自己学习钻研。于是他开始研究各类收藏书籍,大量参观国内外博物馆,去全国各个窑址探访,拿自己买的瓷器与各种高仿品做比较,找区别,去景德镇请教仿古大师,与博物馆专家交流学习。经过多年系统学习,邱季端相信,自己已经练就一定眼力。“收藏和做生意一样,如果你对一个行业有执着精神,你自然能把它学好。”

据邱季端介绍,很长一段时间,他搞收藏打的是“散拳”,遇到心仪的藏品就分散出手,可是这样不仅耗时耗力,藏品的源头也很难追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一位向他自荐藏品的老者,这个人陆陆续续为他提供了不少东西。惊讶于老者的藏品存量,邱季端追根究底,发现此人竟是名家之后。他细细查阅资料,最终确定这些藏品为老者先辈以往私藏,最后决定批量买下。

“这个事情让我找到了寻宝的新办法。”邱季端说,名家后人藏品一则传承有序,二则量大品精,能够减少收藏风险。此后,邱季端四处探访历史名城,交代“本地通”为他寻访名家后人。

邱季端说,目前他6个库房里收藏的古陶瓷,大部分是从名家后人那里购得,其中来自民国银行家、收藏家徐寄庼后人的藏品就有上万件,这些名家还包括被称作当时全球首富的清代商人伍秉鉴、郑和后裔、明嘉靖年间名臣张璁和晚清名臣曾国藩等。

□估价之争

“我手里就有几个鸡缸杯最便宜的只花了几百块”

邱季端认为,外界对于收藏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其实很多从民间淘到的东西,价格并不是都那么惊人。

民间藏家凌忠明和赵根山有着数十年收藏经验,分别来自杭州和昆明,今年5月一次厦门之行,两位老人与邱季端结识,并受邀前往厦门和漳州的陶瓷库房参观。

两名藏家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邱季端的藏品确实让人吃惊,走进库房,四周都是启功赠送的字画,里面瓷器琳琅满目,数量之多令同行之人震撼。

“当时确实看到不少精品,其中厦门库房一两万件,漳州更多,估计一两个月都看不完。”凌忠明说,由于行程紧张,他们只用了两天时间观摩,不仅看到了西晋、汉代的青瓷、黑瓷,也看到了宋元明清颇具特色的古陶瓷。他表示,在邱季端的藏品中,总体来说好货色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出现一些仿品也正常,“任何一位大收藏家都难以保证入库的藏品一件赝品没有。”

古玩行家关海森表示,民间确实有一些藏家眼力非常好,他们用自己的血汗钱来收藏文物,在收藏过程中可能无数次打眼上当,有的甚至倾家荡产、几起几落。受伤的经历迫使他们认真学习钻研,他们不但学习历代文物的历史、文化、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研究现代仿品的仿造工艺、做旧工艺等,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都非常丰富。在他们手里的确有许多珍贵藏品。

“在近三十年的研究生涯中,我也见过不少号称拥有数十万件藏品的藏家,绝大多数是赝品或垃圾货,那些常把把数量挂在嘴上的藏家里很少有行家,能有几百件或几千件精品的藏家就算是大藏家了。”关海森说。

有网友为邱季端的6000件古陶瓷算了一笔账,称其市值可能上万亿,假设他收藏的20多万件藏品都是真的,其价值更是难以估算。他哪来那么多钱搞收藏?这个从传统行业起家的商人到底身家几何?

邱季端说,自己长久以来经商所得财富大部分都贡献给了这些瓶瓶罐罐,算得上是一个事业有成的“穷人”,但他不清楚上述算法从何而来。

“如果一个成化年间的鸡缸杯都按在拍卖行拍到2.8亿元的市值标准来估算,6000件古陶瓷肯定不止上万亿。”邱季端认为,外界对于收藏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其实很多从民间淘到的东西,价格并不是都那么惊人。他举例说,成化年间传世瓷器数量很大,因此民间有不少鸡缸杯,“我手里就有几个,购入价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其中一个在农户家里购得,当时只有几百元。”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对此表示,从古至今鸡缸杯的价值一直以来独领风骚,一个普通藏家不可能手上还出现几只鸡缸杯。

另有专家表示,鸡缸杯的概念有严格限定,不是随便能叫的。

原标题:豪捐6000件陶瓷背后的邱氏收藏“神话”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