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四川藏区脱贫奔小康不落一户

2016-08-24 09:49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史建婷

8月的川西北高原生机盎然。田野里,白色大棚如波浪起伏;村舍旁,各类畜圈整齐排列;草原上,座座帐篷迎来八方游客。

阿坝,樱桃漫山宾客爆棚的情景刚过,牦牛文化节又火热开幕;甘孜,数万群众参与的山地旅游节,琴弦吟唱,美酒飘香。

理塘的石刻技艺、若尔盖的藏毯编织、泸定的羊肚菌种植……精准脱贫路上,一幅幅产业发展的画卷令人赞叹。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脱贫奔小康不落一户一人,在四川藏区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优化布局突出特色

——因地制宜选产业

马尔康县直波村,海拔2520米,距县城15公里,依山环水,沟谷交汇。在这里,古碉楼、头人官寨等传统建筑特色浓郁,原生态锅庄、若木扭节等民俗文化传承至今。

文化变财富,还是这几年的事情。2013年,在四川省委统战部定点帮扶下,直波村新修1000米村内户间道路,村里的药材种植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农家旅游与阿坝州的全域旅游、特色产业布局搭车对接,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59万元,人均纯收入9377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74元。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脊梁,是脱贫奔小康的重要依托。2013年,四川省委从藏区资源丰富、生态脆弱的实际出发,取消藏区各县GDP考核和排名,围绕“绿色”着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生态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

省藏区办负责人介绍,2014年,四川省制定藏区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6年把四川藏区打造成高原生态观光、藏羌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为藏区主导产业和主体产业。

今年2月6日,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甘孜藏族自治州被纳入创建范围。“整个甘孜处处是风景。”甘孜州委副书记、州长益西达瓦说。

今年4月初,甘孜州2016年旅游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出炉,确定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产业扶贫、旅游环境优化等七个方面推进旅游扶贫。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肖锋介绍,专项方案明确了交通运输部门、农业畜牧部门、林业部门等职能部门的相关责任。

“柏油路铺好后,骑游爱好者越来越多。往年最多只能挣2万块钱,今年早已翻了一倍多。”游客源源不断走进藏区,让道孚县嘎依热藏族民居老板难掩激动。

“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告诉记者,甘孜州正着力打造立体生态格局,130万亩传统农作物、50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6.3万亩特色林业产业基地今年有望完成,泸定、乡城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康定、理塘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今年上半年,四川藏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5亿元,同比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75元,同比增长12.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截至目前,四川藏区共建成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7个。去年,四川藏区旅游总收入逾392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超3706万人次,增速均在20%以上,带动农牧民就业13万余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藏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68万人。

创新思路精心培育

——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通往松潘县山巴乡见培村的山路,是一条希望之路。

村民邓真言培的家就在路旁。他家是建卡贫困户,家里4口人,2人享受低保。前年,县科技局帮助村里发展蔬菜产业,他种了6亩莴笋。高寒山区,莴笋晚熟一个月,村民赚了季节差价。他种的莴笋卖到成都市场,年收入上万元。

见培村与著名的黄龙景区就隔着半匹山,可过去村民到景区要翻山越岭走半天。今年,当地动工兴修一条2公里快捷通道,拉近了见培村与黄龙的距离。年初开始,乡干部进村与“第一书记”一起蹲现场,力争今年国庆前打通。“到时我种的蔬菜、养的土猪土鸡就能在景区卖了,年底收入准能翻倍。”邓真言培笑声爽朗。

“过去,我们靠挖虫草、采松茸来贴补家用,不知道风景也能变成钱。”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村民阿佳卓姆说。稻城县委书记曾关和说,县委县政府在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上下力气,今年稻城的旅游收入创了历史同期新高。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四川藏区各地在培育村级主导产业中的普遍做法。

丹巴县梭坡乡宋达村紧邻有“千碉之国”美誉的莫洛村,常年游人如织。“以前宋达村修建了观景台等公共设施,因为无人管理很快就毁坏了。”宋达村村主任布旦罗布说,今年县里转换思路,提出“旅游兴村”,相关部门帮助组建旅游管理机构,重新修建观景台、停车场、旅游厕所和综合服务点,然后“打包”移交给村里。硬件配齐,开张大吉,如今村旅游产业办得红火。

2014年6月,石渠县色须镇达拢牧业发展合作社成立。在镇干部引导和帮助下,16户贫困牧民加入了合作社。从此,他们踏上了利用生态畜牧、特色手工业等优势资源探索产业扶贫的道路,年收入颇丰。

“石渠是畜牧业大县,但依靠传统游牧,牧民增收难、发展难,扶贫效果始终难以提高。”石渠县委书记伍强说,色须合作社的成功运营,为牧民走出困境提供了借鉴:引导困难群众利用本地优势产业以“支部+合作社+市场”的形式,抱团发展。

一村一品一户一业

——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

情况千差万别,贫困原因不尽相同,四川藏区反复摸底,对症开方,构建贫困村“一村一品”、贫困户“一户一业”的产业格局。

康定市瓦泽乡营官村,海拔3440米,是典型的高寒村,种青稞、养牦牛是村民祖祖辈辈的收入来源,村里的贫困户占了1/3。几年前,市乡两级干部联合工作组进村,看山看水问村民,寻找“立村之业”,最终敲定发展“摄影家的天堂”主题乡村旅游。

改善村级交通设施、改造农房……半年后,在迎国庆的鞭炮声中,乡村旅游开张营业。2015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解决本村就业1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近千万元。

“藏香猪”如今很吃香。在康定市捧塔乡阳林村,藏香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良波告诉记者:“我们将猪仔赊销给贫困户自养,年底回收的时候扣除猪仔钱,再按照商品猪一斤14元到16元不等的价格,将钱补给农民。”这一做法颇受欢迎。

目前,康定基本形成“酒、肉、菌、果、药”五大特色产品,发展青稞、水果、蔬菜、菌类等特色农业基地8.7万亩,培育“青藏谷地”“打折渚”等龙头企业27家、专合组织188个、种养大户114户。

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偏远,发展思路却不偏,依据农产品生长周期规划村级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户户见收益。

“寻找潜在优势,寻求区域总量平衡,不一哄而上,是做强村级产业的关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刘作明说。

走进红原县安曲镇夺龙村地毯厂,藏家风情浓郁的彩色地毯挂满墙。车间里,穿线、剪花,一片忙碌。村里能办地毯厂,两年前,村民不敢想。草原上不缺牛羊,缺的是把牛羊变成钱的企业。2014年底,镇村干部动起了心思,请来一个外出打工返乡的能人,给予政策扶持,联合村里的贫困户,组建了华洲地毯制造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合作社生产商品地毯230张,产值200余万元,村里的14户贫困户不仅每人得到合作社免费赠送的一头牦牛,还有1万元现金。

目前,四川藏区累计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101个、家庭农场150个,覆盖大部分藏区,带动贫困户千万家。

做响品牌做大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

如今不少成都人,一说到甜樱桃、青红脆李,就会想到阿坝。阿坝州不少精品小水果都做成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一批特色农牧产品悄然崛起,成为产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

2015年底,阿坝的樱桃、李子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总产量近12万吨,几乎占全州水果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阿坝州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强小水果品牌的综合宣传推介,使小水果连续保持优价畅销态势,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

目前,阿坝州已建200余个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体验园,发展100余个精品旅游村寨、近2500家农家乐(牧家乐),2015年通过休闲农业就地销售和转化农产品3万余吨,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

甘孜州的绿色农产品也很受大城市市民青睐。近年来,当地以“圣洁甘孜”为公用商标,统领全州“酒、肉、茶、菌、果、蔬、水、药、粮、油、文化、旅游”等系列产品发展,以品牌效应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7月到8月,正值甘孜州野生食用菌大量上市时节,上午采摘的松茸,下午就能摆上大城市市民的餐桌。康定、稻城亚丁两大机场让鲜美的松茸北上京城、南下杭州等地。去年同期,从稻城亚丁机场出港的松茸平均每天5吨左右,最多时一天发货量达7至8吨。

巴塘县竹巴龙乡水磨沟村村民阿丁,高中毕业后外出做了8年生意,感受到“圣洁甘孜”商标的好口碑,去年毅然返乡发展。他和另外11个贫困户一起,成立竹巴龙列哇格木综合产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藏鸡3500只、藏猪1500头、中蜂60箱,贴上“圣洁甘孜”商标,在市场一路走俏。

四川藏区倾力打造的好品牌,对外汇聚财气,对内凝聚人气,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一大批贫困户在产业品牌的牵引下,脱贫致富形成良性循环。

原标题:四川藏区脱贫奔小康不落一户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