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两个月49次发布高温预警,全国多地室外温度直逼40℃。受持续极端高温天气影响,成都电网已连续多日保持在1000万千瓦负荷高位运行,8月22日更是今年第13次创历史新高,达到1103.9万千瓦。昨日14时,成都平均温度高达35℃,蓉城处于高温“超长待机”中。
连日高温天气,广大交警、城管队员、环卫工人、电力抢修人员……仍旧头顶烈日,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城市有序运转和市民正常生活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这座城市,感谢有你!
24日早上8点多,手机弹出气象信息:四川省气象台连续第11天发布高温预警,成都气象台第5次确认19日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这又是一个“烧烤天”。城管数字化监督中心监督员李惠春、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污水处理站维修班班长田金和、环卫工人潘福秀、照明处城北管理所的陈文金……这一个个不同工种、同样的成都城管人,踏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
在最近的高温天气里,成都城管人正坚守在各个岗位,他们工作中需要触碰的,是五六十度的路面、设施。下面,记者就带你来看一下你熟知的或者还很陌生的成都城管人,看看他们在高温下的辛勤劳作。
城管人
环卫工作
近日持续高温,一到中午,路面温度会飙升到50℃。在这样的温度下,成都环卫工需要来回清扫自己的路段;需要骑电动车到毫无遮挡的路中间捡拾白色垃圾;需要用小铲子,铲掉道路防护栏、路灯杆上的“牛皮癣”。
城管人
路灯维修
对,路灯管理维护也是城管的职责。为了夜晚路灯亮起,市城管委照明处的工作人员只能白天检修路灯。21日下午,成都气温接近37℃,太阳直射的体感温度超过40度,路灯维修工人需要在发出热浪的灯泡边上工作,几分钟就是一头汗。“路灯修好了,大家晚上回家的路才是亮的。”维修工陈文金说。
城管人
道桥维护
很多人不知道,成都城管承担着主要道路的维护保养工作。这些日子,路面温度经常会超过50℃,二环路、各大桥体检测维修需要钻桥洞、进箱梁,被太阳炙烤后的桥体,“吸口气都能感到灼热,虫子都爬出来透气了,肉测温度接近60℃”。
城管人
数字化城管监督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采集监督员,在成都是很多人的工作。他们每天实地走访自己的区域,发现问题就用手机拍下来,将信息上报、核查。这份工作需要不停实地走访,在近期的高温天气里,监督员李惠春随身的包里除了水杯,还准备了藿香正气水和仁丹,“自己防中暑,街上遇到紧急情况也可以给别人。”
城管人
垃圾处置
仅仅在成都主城区,居民日产的生活垃圾已接近万吨。在垃圾填埋场,他们站在垃圾堆上喷洒药液,开推土机压实垃圾……高温让垃圾的恶臭挥发更多,推土机操作舱里烘烤热和垃圾蒸腾的湿热加在一起……推土机操司工曾鑫说:“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好啊”。
图为24日,金牛区西北桥生活垃圾压缩站,环卫工蒋成东正在铲垃圾。
城管人
市容秩序维护
市容秩序维护,执法人员无论多热都得出门,一走就是几条街、数小时,“路上走几个小时,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回去看汗渍都是一层一层的。”“打游击”的小贩、占道经营的商家经常会有对抗情绪,“天气热,但情绪不能焦躁,要好生劝说。”城管执法人员高雪说。
城管人
广告招牌管理
今年12月15日前,成都要拆完所有楼顶违规招牌。除了招牌,户外广告设置也归城管管理,哪儿违规了、哪儿又在偷偷摆,城管都要一丝不苟地执法处理。拆除楼顶违规招牌没法晚间作业,这几天身处楼顶,用电焊切割,肩扛手搬劳作……被太阳烤热的招牌钢架热到烫手,城管这么拼,只为了排除市民头顶的隐患。
城管人
井盖处置
成都中心城区有井盖应急“救援队员”100多人,负责城市道路上的100万个井盖的应急处理。如果发现井盖问题,救援队在3小时内就会完成处置。“这几天气温高,井盖温度更高,加装应急井盖,一出门就是一头汗,手还会被烫到……”
曾鑫
“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好啊”。
高雪
“天气热,但情绪不能焦躁,要好生劝说。”
陈文金
“路灯修好了,大家晚上回家的路才是亮的。”
何建
“别小看走完一列车厢,包括检查作业整套流程下来,需要1个小时,流的汗水估计得有个一两斤吧。”
记者手记
他们让城市顺畅运转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城管就是“撵摊摊”、“扫渣渣”的。其实在成都,城管还承担着道桥修护、路灯照明、招牌广告、扬尘治理、垃圾处置、井盖维修、洗车场监管等等职责,这些让城市顺畅运转、让市民轻松生活的人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城管人。
据统计,成都今年8月的最高温创近30年来新高。成千上万的城管人在你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地方挥汗如雨。无他,其他的行业或许可以停工,“城管人”不能停。因为,环卫工停工了,你家门口就脏了;路灯维修工人停工了,你晚上回家的路就暗了;垃圾转运站的人停工了,垃圾就堆到家门口了;井盖监督中心的人停工了,走路的人就可能被“坑”;道路桥梁管理处的人停工了,你就会觉得“行路难”……
在这个30年来最热的8月,常带着戏谑态度看城管的人,是不是要“冷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城管,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会变成怎样?
记者 李秀明 摄影记者 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