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在精准上下功夫 成华区积极推进“造血式”援藏建设

2016-08-31 07:21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廖雅莉   责任编辑: 史建婷

  

成华区援建的丹巴甲居公路。 

成华区援建的三岔河大桥方便了两岸群众出行。

位于丹巴县巴底乡的崃衣山,海拔3000多米,地势险峻。

“站在山脚下望崃衣山,帽子都要望落。”这是当地人形容它通常用的俗语。山背后,则是48户崃衣村人的“隐居生活”。由于交通不便,这里的村民很少与外界联系,崃衣村成为丹巴县54个重点贫困村之一。

2015年9月,援藏一年的成都市成华区援藏工作队员李仲祥被任命为崃衣村第一书记。在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在他的主导下,将天路修到了崃衣村口。8.5公里的通村路,成为崃衣村207人脱贫的生命线。

事实上,李仲祥的事迹,只是成华区丹巴援藏工作队的一个缩影。

2012年5月,按照省委“7+20”对口支援藏区的部署,成华区启动了对口支援丹巴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过5年建设,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7个方面入手,为丹巴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成华区计划在丹巴县实施的23个重点援建项目中,已有22个项目提前竣工,另外一个援建项目也已进入收尾阶段。根据全省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会议的精神,目前成华区正在制定新一轮的《成华区帮扶丹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方案》。

项目援藏/

5年1.14亿

优先投入民生和基础设施

被任命为崃衣村第一书记后,第一次上山,李仲祥震惊了。

穿着雨靴一步一趔趄,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一定要给老乡修条好路。”上山后,他看着自己满身的泥浆和村民期待的眼神,定下了精准扶贫的工作目标。

村支书阿布回忆,17年前,村民曾自筹资金修了条2米宽的土路,村子才与外界有了联系。但不到10年,土路就被拖拉机、收割机和泥石流破坏成了烂泥路。“一下雨,拖拉机就开不上山,稀泥巴让整个脚背都要陷进去。”

说干就干。李仲祥很快找到了成华区援藏工作队,正好有援藏干部在丹巴县交通局挂职。在多方努力下,今年3月,崭新的两车道公路在崃衣村口正式动工,并以每天300米的速度往山脚延伸。遥望崃衣山,之字形公路在青山上曲曲折折地延伸,山脚连着省道211,山顶通向崃衣村。这便是李仲祥主持修建的通村路。为了修路,每个月李仲祥有一半时间住在村里,与老乡同吃同住,跑前跑后协调督促加快道路修建,确保施工质量。

把钱用在刀刃上,优先用于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类似崃衣村这样的道路修建,还有很多。

数据显示,五年来,成华区共确定了23个援建项目,投入援建资金1.14亿元(含2016年计划资金),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方面。其中,民生类项目17个,约占总项目数的71%。在项目选择布局上,聂呷乡通畅工程、嘉绒文化展示中心等11个项目均属于既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民生福祉又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三重身份”项目。“在援藏资金使用上,成华区是全部纳入到丹巴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使用,切实做到在资金投入上重点保障民生。”成华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项目建设上优先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亲身感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使援助工程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民心工程。

崃衣村的通村路预计下个月中旬就能完工了。路修好后,老乡坐车上山只需要20分钟。长约8.5公里,在悬崖上盘旋上升,共52道弯,一侧是刀劈一般的峭壁,一侧是泥沙滚滚的金川河。修路,打通的不仅是村民日常出入的通道,更是村民脱贫致富、产业兴藏的经脉。

产业援藏/

“造血式”援藏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人文风情……丹巴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华区援建丹巴之初,就将特色旅游产业培育作为援建的重要内容。

今年元旦前夕,甲居成华路和甲居成华环线通过竣工验收并全线通车,这极大改善了丹巴交通环境,为丹巴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基础。甲居藏寨旅游公路,是成华区出资2000万元与丹巴县积极共建的单体投资最大项目之一,促进了景区提档升级,为丹巴实施旅游支柱产业、创建国家4A级景区提供有力支撑,并带动景区内两个乡、15个行政村数千群众增收致富。与之相呼应的,是由成华区投资500万元援建,占地3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的嘉绒文化展示中心,包括游客接待中心和嘉绒文化博物馆。

事实上,甲居藏寨旅游公路及游客中心的建设,带动效应迅速“发酵”,成华援建“杠杆撬动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先后引进成都孜汇投资有限公司、四川川物汽车进出口贸易集团公司、成都广播电视台等,为丹巴带来20多亿元社会资金注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援建资金效应放大近30倍,形成了政府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援藏工作新局面。

除了在硬件上提升旅游,成华区还积极搭建对外宣传展示平台,利用“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在东郊记忆举办的契机,积极宣传推广丹巴文化旅游资源和招商引资项目。此外,成华区还以搭建农超对接为平台,进一步加大对丹巴农牧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尤其是通过成华区努力,成功将丹巴县优质农产品引入红旗超市并开设专柜出售,通过市场影响力强的红旗超市进一步扩大了丹巴绿色生态产品市场影响力,促进了丹巴农业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成华区援助丹巴工作,抓住了关键环节,在助推丹巴旅游经济等跨越发展中的‘杠杆效应’已充分得到激活和体现。”丹巴县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

智力援藏/

实施人才援助和双向培育

推动藏区可持续发展

如何增强丹巴发展后劲?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

位于大渡河畔的丹巴县水电开发发展迅猛,全县五大流域已经竣工投入运营以及开展前期工作的各类水电站超过50座,而相关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困扰水电开发的一大难题。

针对这一情况,成华区援藏工作队联合丹巴县就业局,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与水电开发企业、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带岗培训”协议,通过“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合作,整合三方力量启动实施了带岗培训计划。分批选送150余名丹巴学生到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都江堰水电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有55名学生走进当地企业工作。“带岗培训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马上可以用的专业人才,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用人‘瓶颈’问题。同时也实现了当地劳动力转移就业,还为丹巴水电开发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当地水电开发企业负责人说。

据介绍,为推动藏区可持续发展,成华区在大力推动丹巴县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启动实施了智力援助计划、人才双向培养工程等。成华区委组织部以及发改、交通、市政、建设、统筹、城管、教育、卫生等部门还额外增派教师、医生和工程技术等紧缺人才,赴丹巴开展短期服务。丹巴县的教育、卫生、农牧等部门选派10名干部人才到成华区挂职锻炼。今年4月,丹巴县15个乡(镇)扶贫攻坚专职人员,54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书记、村主任等共计180名人员到成华区参加“精准扶贫”业务和技能培训。五年来,成华区通过集中培训、个别指导、外派学习和现场指导等方式,累计帮带丹巴县本地干部人才294人,助力优化干部人才知识、专业、能力结构。累计开展一对一指导3200余人次,集中培训348场次15560人,外派学习249人,引进派援地优秀人才来丹巴现场指导77人次。通过紧抓智力援藏,推动丹巴持续发展。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

原标题:在精准上下功夫 成华区积极推进“造血式”援藏建设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