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中国首次观测到近地小行星 距地球“一根头发”(2)

2016-09-09 07:53   来源: 北京日报   编辑: 廖雅莉   责任编辑: 马兰

小行星是防不住的?

通过全球联测,目前科研人员已发现1640颗“潜在威胁近地小行星”。然而,近年来几次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并没有得到科学家的提前预报,这也让公众产生了质疑:天地大冲撞究竟是否可以预知?如果预知,又能有什么应对的办法?

“之所以难以预警,关键还在于人类的观测能力仍然不足。但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地球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已有多次准确预警的记录。”赵海斌说。

1994年,对于彗木相撞事件的预判和观测,让人类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天体相撞的巨大威力。最近的一次成功经验来自于2008年10月7日对小行星2008TC3的提前预报,从2008TC3被发现,到它进入地影(撞击前57分钟)而无法继续观测这短短的19小时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收到了来自26个天文台或个人的570次观测报告。

科研人员李彬告诉记者,7日晚对2009ES观测也能够证明目前人类对近地小行星预测精度已经较高。“根据一系列的轨道根数,我国科研人员已经有能力对一颗潜在威胁小行星的轨道进行精准预判。形象地说,它来之前我们就能知道它要走哪条路了。”李彬说。

已在加强全球联测预警

太空小型天体与地球的碰撞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每秒钟都会有大量来自太空的微小颗粒冲进大气层。而体积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更是典型的小概率、高风险事件,即体积越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就越小。直径1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大约1亿年一次,直径1公里以上的大约50万年一次,直径140米以上的5000年—1万年一次。

天文学家认为,虽然这是小概率事件,但并不能因此低估小行星体对地球的冲撞。为避免天体袭击地球,人类已经在加强全球联测、预警机制的建设以防患于未然。

据了解,近年来,美、英、法、德、日、俄等国家联手建立了近地天体国际监测网,先后发现了超过1640颗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其中天文学家最关注的是一颗名为“阿波菲斯”的近地小行星。

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间委员会每年都要召开科技小组会议,其中有一个专题讨论近地天体议题,总结当年近地天体观测预警情况,指导后续观测与研究计划。作为我国近地天体研究人员代表,赵海斌已连续三年应邀参会。

“人类防范小行星的能力正在提升。”赵海斌表示,在监测潜在威胁小行星、有效测算其轨道的基础上,一旦发现对地球存在严重威胁的小行星、彗星时,即可发射载有爆炸装置的火箭或飞船,在小行星的附近引爆以改变其速度和运行方向,从而保障地球的安全。

事实上,小行星带来的并不只有危险。科学家介绍,太空是人类继陆地、海洋和大气之后开拓的第四活动疆界。人类甚至已经开始雄心勃勃地探索小行星捕捉任务,以实现对行星资源的勘探和利用。新华社记者 蒋芳 蔡玉高

延伸阅读

超过1640颗小行星

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

新华社南京9月8日电(记者 蒋芳 蔡玉高)记者8日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根据国际小行星中心网站最新发布,通过全球联测,目前科研人员已发现1640颗“潜在威胁近地小行星”。

1994年彗木相撞事件发生后,国际天文学界就逐步重视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风险。国际天文学界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主,就近地小行星观测两次制订系统目标,第一次是在1998年-2008年期间,通过10年时间观测到90%以上直径大于1公里的近地小行星,这一目标基本完成;第二次是在2005年-2022年期间,将直径在140米以上的近地小行星全部观测到,目前离实现这个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我国的中科院也在1999年组建“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动力学研究”团组,2006年10月在江苏省盱眙县建立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观测站,并成功安装了1.2米施密特近地天体望远镜。

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研究员赵海斌介绍,所谓潜在威胁近地小行星,是因为它们的直径“相当大”,至少140米;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也很接近,在750万公里之内。

据统计分析,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以秒速10千米撞击地球时的能量,相当于30亿个广岛原子弹。天文学界普遍认为,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就是直径10千米左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

天文专家介绍说,有可能作为太空“杀手”威胁地球和人类的不仅有近地小行星,还有近地彗星。在天文学中,常把近地小行星与近地彗星统称为近地小天体。

原标题:我国首次观测到“危险近地小行星”2009ES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