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商报评论员
城市是什么?是历史的沿革,是时代的变迁,是文明的繁衍,集合了人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所有美好想象。
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身处G20杭州峰会带来的全球大调整大重组大格局的风口,我们生活的城市——成都,将驶向何处?刚刚闭幕的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回应了方方面面的关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引领辐射带动把成渝城市群建设为国家级城市群。
从哲学意义而言,事物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事物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周围环境的总和呈现。一座城市的发展定位之所以广为外界关注,是因为今日今时,成都的发展早已不囿于一城一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崭新发展定位,不仅包含对成都每个市民从柴米油盐到实现人生理想的全方位关怀,更是站在全省、全国战略和全局高度的大棋局落子;不仅体现成都现阶段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延续一座城市几千年的发展梦想,实现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完美一跃”前的最后聚力。
落子之际,外界瞩目。人们读懂了成都的抱负和追求。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引擎,需要龙头城市的带动。这在作为四川首位城市的成都,是一个早已经普及的浅显经济学原理。然而,时至今日,需要成都这一支点撬动的,早非四川一省一地。今年初获批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简言之,就是全国城镇体系的“顶端”城市,不仅要推动区域的创新转型,还要代表国家融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去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国家经济的聚宝盆,“肩负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是其重要职责。任何发达国家,都不乏“国家中心城市体系”,比如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换句话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表明成都已经成为体现国家战略性决策要义的重要一极。成都未来需要撬动的,是成渝城市群,是中西部,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
近年来,中央和四川对于成都的厚望清晰可见: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天府新区、全国自贸试验区……这些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战略布局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成都加快发展、带头发展,做大做强,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承担更大使命。正是这样的背景下,省委书记王东明作出了成都正迎来“六大历史机遇”的重大判断,并对成都提出了完成“六大历史任务”的重大要求。事实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成都抓住“六大历史机遇”和完成“六大历史任务”的集中体现。
从“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到成为历朝历代的全国性大都会;从1952年成为四川省省会,到改革开放中屡开全国风气之先、创新转型中迎接八面来风,成都走过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光辉岁月。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把成都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这代成都人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接过城市发展的接力棒,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在我们的手上捧起一座城市的理想和追求。
历史机遇千载难逢,国家使命光荣艰巨,城市发展重任在肩。面对未来,我们有的是决心和信心。刚刚过去的半年,签约北航、东风标致4008下线等多项标志性事件,拼出成都发展新速度,标注成都发展新标杆。任何一个阶段的成都,都从未像今天这样,承载如此之多之重的国家使命;任何一个阶段的成都,都从未像今天这样,集聚如此强劲的发展动能;任何一个阶段的成都,都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强大的进一步突破“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的要素集合。
一年多来,每个成都人都感受到外来先进思想、外来先进思维对成都的强烈冲击,这些冲击,对成都而言具有从裂变到聚变的意义。这些冲击,来自于千千万万的“蓉漂”双创大军,来自于越聚越多的世界500强,也来自于既脚踏实地又高屋建瓴的城市主政者。
突破“西部宿命”,突破“盆地桎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靠本地的努力,也要靠外来者来搅动,来破局,来举旗一呼。成都人都知道李劼人,知道他的《死水微澜》和《大波》。这两部书,不仅是对成都过往的忠实记录,也寄寓着对成都发展的两个巨大隐喻。“微澜”,只能搅动一池春水,而思维的“大波”,方法论的“大波”,才能引领成都发展通江达海,才能引领成都顺利到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美好彼岸。
时间到了。成都将以国家中心城市的典型形象,跨过蜀道、越过大洋去与世界对话。作为一个普通成都人,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目标更骄傲、更自豪?这样的目标,将使我们每一个市民都“舒舒服服活出品质”,这样的目标,也将化为这座城市坚不可摧的发展凝聚力。全城干事创业的激情,正热腾腾扑面而来,成都发展的希望航船,已经看得见桅杆的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