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成林早年在四川大学求学,尽管已经在广州生活工作了多年,但对于成都近年来的发展,他依然保持着相当关注。近几年,涂成林还多次率课题组来成都调研,了解成都文化产业、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今年4月,国家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确立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任务;8月底,四川获批设立自贸试验区。这些进展,在涂成林看来,都是成都未来发展的新机遇,对于成都未来发展的路径,涂成林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刚刚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中心、西部文创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涂成林认为,成都自古以来便是连通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下,成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和连接点的作用日益突出,而自贸区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也对成都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说经济:
万亿级再出发
进一步推进高技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东部沿海先发的态势,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增长极。不过,在多年的发展之后,部分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增速放缓,以成都为代表的中西部城市却异军突起,成为内陆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015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万亿元,超过四川省三分之一,同时在中国城市GDP排名中位居第九。2016年上半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90.2亿元,同比增长7.5%,比上半年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
在涂成林看来,成都经济的发展步伐近年来持续加快,与其良好的经济基础不无关系,“成都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国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而这些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涂成林建议,在后续的发展中,成都应更加坚持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互联网经济等产业,“让成都制造变为成都智造、成都创造。”
谈开放: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突出
成都面临崭新机遇
“成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日益突出,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这些都是成都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重要支撑。”涂成林表示,今年以来,成都已经成功举办了创交会、2016年第三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等重要会议。特别是四川获批设立自贸试验区,也为成都提升对外交往水平和对外交往能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推动力。
天上飞翔、地上飞奔。如今成都已开通国际(地区)航线覆盖北美、欧洲、中东、大洋洲以及亚洲等重要枢纽城市,2015年旅客吞吐量居中西部城市第一。同时,天府国际机场正在建设,建成后成都将成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在地上,成都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及直达欧洲波兰罗兹的蓉欧快铁货运固定班列,依托蓉欧快铁的“蓉欧+”战略形成了国际国内互联互通,也拉近了成都与国际的距离,目前在蓉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78家。涂成林表示,在城市战略定位中,交通运输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区域交通枢纽更是国家中心城市的一个基本属性。在过去的发展中,东部沿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快,交通枢纽优势明显,成都作为内陆城市,建设相对滞后,枢纽优势并不突出,但在当前“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下,成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过去在区位上的劣势已转化为优势,“可以说,随着自贸区的设立,成都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已占据先机。”
论文化:
借力文化资源 树立成都品牌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文化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吸引着众多游客来蓉旅游观光。涂成林表示,成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基因与文化氛围,无论是古蜀文化、熊猫文化、文博资源、都市旅游和古镇文化等都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川剧、川菜、蜀锦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闻名国际,在打造文创中心方面有着相当优势,这也有望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源。“长期以来,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的文创中心。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成都区域竞争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砝码,也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园区、企业在成都开枝散叶,这对于成都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创业,也将起到相当的带动作用。”
涂成林就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在他看来,成都应继续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精品,着力发展会展创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展览和高端专业会议落户成都,积极争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赛事在成都举办;推进文化交流,在保留和传承本土特色文化基础上,加强和国内沿海地区、西方发达地区的文化合作,增强成都的文化软实力。此外,在发展文创产业的过程中,成都应进一步扩大产业的外延,要涵盖设计、动漫、影音、游戏、出版等众多产业端,完善文创的产业链,“比如继续发力具备成都特色的文旅产品、剧场文化、影视剧、手机游戏等,在更大程度上,打造一批真正属于成都的文创品牌。”
本报记者 马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