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19城发布楼市调控政策 哪些城市可能跟进限购?(2)

2016-10-07 07:56   来源: 北青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合肥周边城市房价还在跌

合肥蜀山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过去一年合肥房价的暴涨,除了投资客炒作之外,像李刚这样的在外地特别是一线城市工作的人群回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整个安徽在外地务工的人群非常巨大,他们回到安徽置业首先想到的是合肥。这就造成了合肥的房价在暴涨,而周边距离只有几十上百公里的城市比如蚌埠、芜湖等地,房价不仅没涨还在下跌。

合肥出租车司机高师傅称,房价已经成为了整个合肥的热门话题。近几个月,经常有许多安徽其他城市的年轻人,从机场或者高铁一上车,就让他拉到售楼处去,这些年轻人是安徽人,但从来没有到过合肥,第一次来就是为了买房。

高师傅对北青报记者说,作为一个老合肥人,他对合肥房价的上涨有点儿“措手不及”,但高房价在这个城市引发了普遍的争议。尤其是一些合肥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来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根本没有希望买得起房。一些农村家庭举家四五口人在合肥打工,就是为了供一套房子。“很多准备买房结婚的年轻人,由于房价在短时间的猛涨,往往房也买不起了,婚事也告吹了。民政局现在出现一种怪现象,结婚的人少了,离婚买房却排起了长队。”

4000元月收入如何支撑一线房价

高师傅认为,合肥的房价具有很大的泡沫,主要是合肥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撑这个房价。“合肥一般比较好的工作也就4000元左右,很多人月收入都在两三千左右。所以我们说,合肥是二线城市,房价却是一线城市的高度。”

9月,合肥楼市行情还在继续。就在合肥最贵豪宅开盘的前一日,合肥土地市场再次让行业震惊。9月23日的合肥大型土拍中,一次性集中出让11宗地共计1050.52亩,起始总价达47.6亿元。在激烈争夺后,万科、绿地、保利、融创、海亮、文一等均有所获,11宗地均溢价成交,单日土拍收金168.81亿,上述土地平均溢价率在250%左右,其中有3块土地拍卖溢价甚至超过300%。

直到10月2日,政府一脚踩下了刹车。合肥紧急出台楼市新政,从供应、限价、限购、约束恐慌等多方面进行调控,包括提高了首付比例、明确增加供应、针对预售价格的管控等,堪称二线城市中最严之一。

对话

张大伟:本轮市场走势消化了过去2年积累的刚需

对话方: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

北青报:为什么这些政策集中在“930”前后特别是国庆假期这几天释放?

张大伟:从各地全面出台政策看,基本都是前期房价涨幅较高城市。从出台政策的城市特点看,可以判断,未来还有多个城市会出台条款政策。最后有可能将有15-20个城市参与本轮楼市调控。

北青报:哪些城市楼市可能会最先出现回调?

张大伟:从房价走势看,这一轮上涨得太迅速,投资需求太集中,所以导致很多城市都有回调的可能性,但从可能性来说,依然是越核心区域、越核心城市越难跌。这是因为银行对这些区域的信贷支持最大。

北青报:就某个城市而言,哪些房子投资风险较大?

张大伟:从过去的历史看,房价上涨最快的区域叠加公共设施不完善的区域,一旦市场降温,会出现投资客的踩踏效应,比如一线城市的辐射区,投资房产,最关键的不是看纸面上赚了多少钱,要看能不能变现。

北青报:今年以来,各地频繁拍出高价地,这些高价地会被影响吗?

张大伟:全国在2016年出现了210宗高价地地块,这些高价地在限价及降温的楼市下,很可能出现群体性烦恼。

北青报:全国密集出台楼市新政,现在有声音认为是房价已经到了一个拐点,你怎么看?

张大伟:房价上涨的涨幅拐点到了,想跌价依然看信贷,你可以观察货币基金“余额宝”的收益率,如果持续上升,那么房价的拐点也快了;如果平稳,房价短期不会跌。

北青报:投资客是不是该卖了?

张大伟:是。12月美联储是否会加息将决定中国信贷政策,而且如果加息,那么这一轮市场爆发基本就可以判断到顶了。

北青报:刚需人群现在入手是否合适?

张大伟:买房看两个指标,有学区有地铁,对于刚需来说,这两类房产依然可以买。大户型这一次被全国“围剿”,调控针对投资投机很明显。如果是换房的,连环单需要注意控制交易时间。

北青报:中国房地产的周期轮还在吗?

张大伟:认同现在很多人说的大周期未结束的观点,因为中国存在户籍城镇化率和实际城镇化率之间接近一个亿人口的差额,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但没有城市房产。高房价是影响落户的最主要原因。本轮市场走势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消化了居民储蓄和过去2年积累的刚需,所以有短期调整的必要。

原标题:密集调控下楼市还能进场吗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