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西南首位器官捐献协调员:把死的尊严 化作生的希望(2)

2016-10-08 06:58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史建婷

生死的交替

一个生命逝去,一个生命重生,那一刻心潮澎湃

根据国家卫计委相关资料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器官捐献供需比例约为1:3,而在我国,每年约有30万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而实施的器官移植手术只有约1万台。这意味着,将有大部分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等不到器官移植的那一天。这一点,薛瑾感触颇深。

当经过了艰难的沟通协调后,在通过器官捐献网络系统通知等待器官移植的受体时,薛瑾却又常常经历着另一种悲痛,“因为你会发现,需要拨10多个电话才能找到受体,不是对方不需要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等到这一天,已经提前走了。”

薛瑾说,自己的工作就是每天面对着死亡,却又每天面对着新生,这种生死之间的交替,让自己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医院重症监护室10号病床一直刻在薛瑾心里。2014年的一天,10号病床的患者宣布脑死亡,家属同意将器官捐献,肝脏被移植到了同医院另一位患者身上。12个小时后,受体手术结束,住进监护室,正好被安置在了10号床。

薛瑾说,看似巧合,却似乎有一种天命的安排,“12个小时前,一个生命逝去,12个小时后,一个生命重生,也许那位捐献者已经被火化,甚至家属已带着骨灰盒正在回家的路上,而在这里躺着的人则会带着捐献者的器官延续生命。”薛瑾说,她站在病床前的那一刻,内心澎湃。

那天过后,薛瑾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我们其实是生命的参与者,见证着死亡与新生、绝望与希望、放弃与坚守、欣慰与感动,用他们的生命来感悟自己的生活,好好活着,能够在身后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每一个器官捐献者都有他们的故事,每一个签署器官捐献的场景总是动人的。”在薛瑾眼里,家属的犹豫,最后一刻的坚持和不放弃,以及签字后情绪的失控,每一个环节都是让人动容的。

尤其让薛瑾感动的是,在我国,器官的捐赠是无偿的,并且器官捐献采取双盲原则,即供体和受体双方之间不能互相知道对方信息。“但是很多器官捐献者亲人想知道接受器官的人过得好不好——他们把对方当成了自己亲人,或者说自己亲人生命的延续,所以他们会经常给我发消息,询问对方的情况。我会负责转达受体的近况,以给他们心灵的慰藉!”

今日,王猛将进行器官摘除手术,至少有三个人的生命将会因此得到新生。

记者 杜玉全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