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街道内的企业
2015年9月,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开启战略合作——实施“一校一带”计划,打造“中国硅谷”,共建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时隔一年有余,在“一校一带”核心区域的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从“菁蓉汇”走向上市,大学生创业“第一股”登陆新三板“面聊”创始人马天琛;从电子科技大学到央视“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的周涛……在双创的时代浪潮之下,一个个创业明星,从这里脱颖而出,成为成都双创声音的精英群像。
10月26日,同样是在“一校一带”核心区域,我市首个“街道级”校院地协同创新创业平台——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打造“合创·汇”双创品牌应运而生。昨日,成都高新合作街道合创·汇高校创业挑战赛启动之时,合作街道“合创·汇”创新创业孵化器正式投用,迎来首批八大项目正式入驻。
在双创从“小众”走向“大众”之时,创新创业已不再是一个小众的话题。那么,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西部科技中心的进程中,在成都高新区建设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的路径中,作为创新创业基层细胞的街道,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创新创业,促进创新创业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提速、产业提质增效?来自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的探索,无疑是一次具有创新改革内涵的探索。
打造“合创·汇”双创品牌
启动合作创新创业五大工程、五年行动
核心提要:这里是成都打通“两个通道”,深入推进校院地协同创新,推进创新创业,实施“一校一带”计划的第一线。
在27.76平方公里的创新土壤之上,聚集了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等多所高校,如何将星罗棋布的创新创业资源“串联”抱团?一个关于“合创·汇”创新创业品牌构建谋划,正是破题之要。
“合作街道所辖区域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都是知识密集型,创新创业基因非常丰沛,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如何善用这些双创资源为发展资本?”问号的背后,是高新区合作街道一次历时一个多月的大走访、大调研。
今年4月起,高新区合作街道启动“合创·汇”创新创业品牌建设的辖区调研,深入园区企业、走进高校院所、聆听创业者诉求……此次调研系统性“摸底”辖区创新创业资源,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余份,在历经扎实调查、走访之后,首次提出塑造“合创·汇”双创品牌,建设“街道级”创新创业孵化器的构想。
“2010年到去年初,学校本地创业转化项目为75项,而眼下,仅一年时间,我们的创业转化项目就达43家,其中多个项目都是在我们的电子科技大学环高校地带,也就是在合作街道所辖区域实现转化。”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张洁分析,合作街道所辖区域的双创“先天”禀赋丰沛,打造“合创·汇”环校企创新创业带的构想,切中辖区资源分布的核心。
直指打通“两个通道”,深入推进校院地协同创新,以驱动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高新区合作街道瞄准成都高新区建设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为目标,启动构建“合创·汇”双创品牌,打造“合创·汇”环校企创新创业圈,以“圈”引领,激活辖区高等院校、全球企业资源,融入区域创新创业“一盘棋”之中。
资源禀赋是基础,政策支撑是方向。
本月,深入推进成都高新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合作街道办事处全面深化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实施办法》发布,“合作创新创业引领工程”正式启动,合作创新创业引领工程、就业促进引领工程、大学生创业引领工程、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就业援助引领工程等五大创新创业工程同步启动,并探索建立西区孵化基地大联盟,加快推进合作街道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平台建设,强化优秀创业项目引入。紧扣创新创业“痛点”,合作街道在政策设计上实施孵化基地场地租金补贴、孵化基地创业启动资金、企业融资奖励等政策支撑,紧扣创新创业成长周期,直指“双创链”部署“政策链”。
“合创·汇”创新创业孵化器投用
打造“街道级”校地企协同创新创业平台
核心提要:将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首当其冲的,是谋划创新载体的布局,回应“在哪里创新”。
在高新区合作街道,这样的命题,已有长远的谋划布局——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行动”的方式,建设“合创·汇”创新创业孵化器,打造“街道级”校地企协同创新创业平台,以载体之基承载区域创新空间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创新创业资源要素向需求流动。
10月26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高新区合作街道2016合创·汇高校创业挑战赛鸣锣启动。
这是一次“政府推动、市场行动”在基层的生动尝试,也是合作街道打造“街道级”校地企协同创新创业平台的创新探索。一个创业平台,激活辖区所有高校资源,合作街道辖区内的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四川托普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校,主动请缨,悉数参与。
“学校教授、学生报名参赛非常踊跃,一个月里已经收到几百个项目。”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工处邓忠君告诉记者,合作街道在推动创新创业工作之中,有着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政府服务主动融入高校、院所、企业,从而实现了创新创业“牵一发、动全身”的联动效应。
昨日,在2016合创·汇高校创业挑战赛启动的同时,合作街道“合创·汇”创新创业孵化器也正式开门迎客,并迎来首批8个创业项目的入驻。“我们的项目是从100多个创业项目中遴选而出的,主要是互联网+农业方向,创业项目已吸纳了20余名辖区居民再就业。”成都市元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殷晓明告诉记者,在“合创·汇”接受创业孵化,除了可获得3年免租之外,还将获得创投辅导、市场拓展、人力培训等在内的全链创业服务。
在“合创·汇”创新创业孵化器投用当日,记者前往现场探营,在这个1000余平方米的孵化载体中,投资洽谈室、会议区、休息区、工作区等一应俱全,党建引领的合创·汇党委也正式挂牌成立。
相较于一应俱全的“硬载体”,更为核心的,是“合创·汇”平台之下的“软实力”。“基于‘合创·汇’品牌,街道引入各方优势资源搭建起西区孵化基地大联盟,邀请高校院所与企业高层出任创业导师,搭建创投对接平台,让‘合创·汇’成为一个‘软硬兼有’的创新创业服务品牌。”合作街道相关负责人分析道。
一枝独秀不算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年3月,仅在“合创·汇”创新创业孵化器数百米之外,电子科大与龙湖地产共建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已正式投用,“菁蓉汇”明星创业团队“炫轮”、淘宝众筹明星项目“凡米科技”等项目都已落户该基地进行孵化。不仅如此,下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双创中心将正式建成投用;电子科技大学众创平台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建设……
放眼合作街道,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行动,打造“合创·汇”双创品牌,“街道级”校地企协同创新创业平台正在形成百舸争流汇聚创新创业之势,推动成都高新区向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的目标迈进。
本报记者 缪琴 赵子君
摄影 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