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京华烟云》编剧张永琛创办的派乐传媒得到了亿元融资,让人将焦点聚集到了此前最没有话语权的编剧身上。
事实上,一个行业现象正在悄然滋生,张永琛、束焕、汪海林、余飞、史航等名编剧都成立了影视公司,这些以编剧为主导的编剧公司正在从单纯的写编剧渗透到影视投资制作,在资本助力下成为万千影视公司中的一员。
编剧公司受到资本青睐的原因是什么?编剧公司转型制作的优势是什么?当编剧也以制片人的角度考虑剧本时,是否会向市场、资本妥协? 近日,成都商报记者对这些受到资本新宠的编剧公司进行了调查。
事件
编剧公司获亿元融资
今年10月,派乐传媒向媒体宣布,公司获得过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湖南广电背景的芒果文创基金。派乐传媒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正是著名编剧张永琛,比他名字更出名的是他编剧的作品:《像雾像雨又像风》《京华烟云》《末代皇妃》……
公开资料显示,派乐传媒成立于2015年1月,几年前仅是一个编剧工作室。说起成立公司的初衷,张永琛的回答有些心酸,“发展到20人规模时,工作室无法解决编剧的五险一金等福利”。成立公司后,逐渐升级为剧本提供、剧本+参投、剧本+主控主投业务模式,团队成员也不再局限于编剧,延伸出了影视剧制作、发行、购片以及资本运作等专业人员。
在张永琛看来,进行大工业化剧本生产的好处在于,既能缩短创作时间,适应市场需求,又能保证作品质量,解决目前编剧行业面临的矛盾。现在的派乐传媒旗下有20多个编剧工作室,每个工作室3~5人,依据项目制组建而成。也正是这种模式,让派乐传媒受到了资本青睐。公司董秘严明介绍,公司在2015年7月开始接触资本市场,这些资本大鳄不仅看中派乐传媒的编剧品格,也看中其创新的编剧模式、多样的业务延伸。张永琛也表示,此次过亿的投资将用于扩大编剧平台的搭建和以剧本为核心的优质项目投放,这一点不会改变。
现象
编剧公司成资本新宠
事实上,不止派乐传媒,在行业内稍有影响力的编剧工作室或公司,都有资本密切关注。去年唐德宣布收购编剧余飞的悠闲影视不低于51%的股权,并对其增资2000万元;号称编剧界“黄埔军校”的如戏,也已经完成两轮融资与一轮增资;《唐人街探案》编剧程佳客的程一文化传媒,其旗下的推理IP和编剧孵化平台“推理PLUS”未上线前,就获得了知初资本领投的400万元天使轮融资。
“资本其实是后知后觉的,其实早就应该关注编剧了。”《铁齿铜牙纪晓岚》《神医喜来乐》《一起来看流星雨》的编剧,喜多瑞文化董事长汪海林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资本在热炒明星、IP后才发现,影视圈真正缺的是好故事,而唯有编剧能源源不断提供好故事。此外,法律赋予编剧有版权,版权经济决定了资本必须选择和编剧合作。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泰囧》《港囧》等多部作品的编剧、升维传媒董事长束焕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如今影视热,各种资金进入影视圈,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一个电影有三个要素嘛,本子、票子和班子,票子现在不是问题,班子和本子就非常重要了。”
>>资本为何青睐编剧?
编剧做主导 能生产更多优秀作品
派乐传媒并非国内第一家编剧公司。早在2009年,汪海林就携手编剧石康、闫刚等成立喜多瑞文化。在成立喜多瑞之前,汪海林就坚定一个信念,喜多瑞不是一个卖剧本的公司,而是一个拥有巨大创作能量的制作公司。公司的目标是依靠自己的原创力,制作出最新颖独特同时也是最具商业性的产品,而这也是编剧主导的公司最大的优势。
“剧本是一剧之本,重要性不言而喻。”汪海林说,经历了IP热、演员片酬疯涨之后,剧本逐渐被重视,现在各个影视公司的董事长甚至亲自抓剧本,找到一个好剧本是很难的。不是说今年拿到好剧本,明年还会有。而编剧的工作是很难复制的,编剧公司因为有大量优秀编剧,能保证源源不断有创意,创作剧本,项目研发强。
《重案六组》《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编剧余飞创办的悠闲影视,去年8月被上市公司唐德影视收购了51%的股权。对于这起收购,媒体就认为唐德的醉翁之意就在余飞。唐德方面也表示,本次收购能增强公司在编剧方面实力,同时使公司与编剧人才关系纽带更近一层。
束焕坦言,以往的模式是,先把剧本写好,再去找演员和导演就有档期的问题,再加上演员和导演的意见,可能需要改动,有些改动就会违背编剧的初衷,会有创作上的分歧。而如今编剧参与制作, “怎么实现自己的创意、想让谁来演、和谁合作有最大的创意?我就会直接去找这些明星和导演,再谈合作,这样的话,有利于创作。”
>>问题也来了
编剧当制片 或许难免向资本妥协
事实上,大部分编剧做公司,主要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保护自己的作品,不想在创作中任由不专业的资方改编割弃;另一个是能够分享到自己作品的收益。束焕就坦言,一方面保证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让作品最大程度达到自己的想象,“你愿意开发一个项目,做一个主导,在项目成功之后,利益比较多。当然,也面临票房失败导致的亏损。”
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编剧公司也面临不少困境,如编剧成立公司后,涉及到规范创作程序、管理方式、法务问题以及资本运营等诸多问题。汪海林说,如何和资本、市场打交道,这是文人的天生软肋,“好在资本进来后,也有相应团队进来,让我们省心不少。”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当编剧站在制片人的位置开始考虑剧本,或许难免向资本妥协。
汪海林认为,资本介入后,编剧如果依然以服务的作用出现,地位不会提高,可能会有更多的钱,但没有话语权。编剧如果放弃了自我表达、文化立场,那只是一个有钱的奴隶而已。
余飞则表示,金融资本和互联网势力不可能不存在,该骂的骂,该说就说,但是该合作也要合作。编剧是传统手艺人,首先要对质量、标准不能妥协,更不能听从资本的声音,听从网红的声音,听从权贵的声音,听从大数据的声音,“我自己成立公司,与合作方谈判,甚至带律师去谈,把合同签好。如果可以争取到相当大的经济利益保障,又能让我们按自己的方式安心创作,我觉得能接受。”记者 邱峻峰 张世豪 实习生 牟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