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报道好新闻本身,挖掘感人、精彩的故事,更应该传递正能量,发挥媒体作用帮助弱势群体。在党报工作六年,我记录了很多温暖的故事,也参与了很多爱心策划活动,尽一个媒体人的力量,传播爱、扩散爱。
2014年,我在邛崃高何镇采访一次城乡学校联谊活动时认识了一群孩子。受到芦山地震影响,高何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板房教室里上课,虽然是乡村小学,但这里的教育非常有特色,孩子们捡来山里的树枝、根果,发挥想象力做出精美的工艺品。班主任高老师介绍,这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让孩子们做根艺,一方面是丰富课余生活,另一方面,高老师还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将根艺做成学校特色,吸引关注,让孩子们有机会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我被这群懂事的孩子深深打动,更被高老师的坚持所感染,当时便下定决心,帮助他们追逐梦想。
随后,本报推出了系列报道,讲述根艺故事的同时,还邀请了几名孩子到成都过周末。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进科技馆、第一次逛动物园,有太多的第一次发生在这个周末。大眼睛的女孩李涛涛在动物园里告诉我,她做根艺的时候最喜欢做小动物,但是都是根据书里面的图片做的,她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大熊猫、老虎、熊,她回去要把这次见到的动物都做成手工作品。她还要给同学们讲成都的事情,坐“地下的火车”感觉太棒了!
虽然能够参与活动的孩子数量非常有限,但报道却引发了社会关注,越来越多的媒体跟进报道,也有不少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联系学校,去帮助这些孩子。策划报道推出后不久,高老师打来电话,说一个公益组织邀请他们到天府广场地铁站做活动,并愿意帮孩子们义卖根艺作品。此后,诸如此类的活动经常开展,很多孩子走进城市,亲眼看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宏伟的都市建筑。
我想,报道的意义不在于带了几个孩子到城市游玩,而在于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记得我第一次到高何中心小学,我问一个女孩有什么梦想,女孩不假思索地告诉我想要一条漂亮的裙子。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梦想,回到成都后,我立即买了一条裙子,第二次去学校时就送给了女孩。但是礼物送出后,我开始思考,我可以给她买新衣服、新文具,对我来说都很容易,而且孩子会非常开心满足,但这些对她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她需要的是更大的梦想,更大的动力去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天府广场地铁站做公益活动时,我又见到了这位女孩,她穿上了我给她买的新衣服,大大方方地给过往乘客介绍自己的作品。看到我时,女孩马上跑过来,她说她喜欢成都,上次几个同学回去给她讲了地铁和科技馆的经历,她很羡慕,没想到那么快自己也有机会来。她觉得科技很神奇,她想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也参与这些研究。听了女孩的话,我才知道新闻报道的力量有多大,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只能给女孩买件衣服,但作为一个记者,我或许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辛苦倦怠的时候,只要想到这帮孩子,马上就会充满力量,他们激励我打起精神,用心去对待每一个采访对象,我还可以为他们做得更多。
本报记者 杜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