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超在上课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王林 文/图)初冬时节,华蓥山麓笼罩在浓雾当中。海拔745米的山腰,黄连村小学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微风飘扬。当第一缕阳光还没照进黄连村时,村小唯一的老师,70岁的周德超已经起床,打扫干净操场和教室,推开学校的大门。
黄连村小学办学40年,周德超在这里代课34年。曾经,学生一度超过150人,而今只剩下一个年级三个学生,明年夏天,这三个学生也将毕业,离开黄连村。周德超四处打听,村里暂时没有适龄入学儿童。周德超说,哪怕有一个学生,村小也要办下去。同样,他教了一辈子书,也不想离开这三尺讲台。
大山深处四个人的村小
从广安市前锋区龙滩镇出发,沿着蜿蜒近20公里的盘山路上山,山脚浓雾弥漫,随着海拔的升高,浓雾渐渐散去。一路上,车辆颠簸,山路两边少有人家居住。从镇上到黄连村,将近一个小时车程。
黄连村平均海拔800米,翻过山就是达州市大竹县,村子里的人也多与大竹人联姻。人烟稀少、土地贫瘠、山高路险、地处偏远等一系列标签贴在黄连村身上。
40年前,黄连村小学揭牌办学。学校坐落在一处山坳,周围一大片农田是这个村唯一可以种水稻的地方,村里50岁左右的人,几乎都在这里启蒙。
周德超在上数学课
1982年3月16日,36岁的龙滩镇小学代课老师周德超受命来到黄连村。在周德超的记忆中,他刚来的时候,村小还是三间土坯瓦房,150多个学生,五个年级。村小也是这个村最热闹的地方。
岁月流逝,晃眼已过34年,随着生源流失,其他四名老师相继离开,或退休,或调走。如今,黄连村小学变成了三间贴着白色墙砖的“小洋房”,硬件得到改善,而学生只有三人,周德超也已经70岁了。
走进教室,第一感觉是空旷。42平米的空间内,竖向摆放着三张课桌和一个木制讲台,教室后面有一张乒乓球桌,数学公式、古诗、几何图形将黑板占得满满的。
上课时间到了,周德超站在教室门口,叫操场上的三个学生回教室上课。“学生少,不用打铃,直接喊就行了。”三个学生的班级,没有班长,没有班干部。
只有三个学生,课程还是不能落下。周德超开了四门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和体育,这四门课都由他任教。“没有开英语课,人老了,好多单词都忘了。”只有初中学历的周德超曾经教过英语,他觉得自己发音不标准,直到现在,电脑对于他来说,还是一个新奇的东西。
除了上课,周德超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他要负责三个学生的午饭。每周一,镇上小学会派人送来师生四人所需的肉类和蔬菜,一荤一素一汤,是午餐标配。“不算煮得好,但要让他们吃饱。”这几年,周德超的视力有些下降,切菜的时候,总得朝着光线较亮的方向。
三个没有走出去的学生
教室里,师生4人在一起吃饭
黄连村小学现有五年级三名学生,分别是李棚、程强和李智强。村小教学只到五年级,明年夏天,李棚他们将从黄莲村小学毕业,到其他地方求学。
12岁的李棚和8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李棚出生没多久,母亲就离家出走了,父亲十年前外出打工,至今了无音讯。“我没有爸爸妈妈。”当有人问起他的家庭,李棚习惯了这样回答。
除了爸爸妈妈了无音讯,李棚还有一个心结。这些年,他和奶奶依靠低保和其他扶贫帮扶政策,不用为吃穿发愁。然而,明年夏天,他就要离开黄连村,到其他地方去上学。在家里,12岁的李棚是顶梁柱,洗衣做饭干农活,样样都靠他,他走了,年迈多病的奶奶怎么办?离黄连村最近的龙滩镇小学,步行需要近3个小时。
早上6点,天还未亮,李智强在在大伯李明全的呼喊声中起床,草草地吃过早饭,从家到学校要走一个半小时。母亲早逝,父亲外出务工,爷爷奶奶也去世了,智强跟着大伯一起生活。每天早上,大伯会将智强送到离学校最近的山头,再回去干农活。下午放学,周德超负责将智强送到离家最近德山头。“农村里狗多,他怕狗。”从幼儿园到五年级,周德超已经送智强六年了。
两年前,智强爸爸回来的时候,提出将他送到镇上读书,后来一想,到镇上读书没有人看管照顾,10岁的智强让家人不放心。“还是在村里读完五年级,人长大一些一个人去镇上住校,也就放心了。”李明全说,智强到镇上读书以后,周一周五还是得需要人接送。
程强是三个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家中有爷爷奶奶、太爷太婆。程强即将毕业,爷爷奶奶开始着急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程强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一旦程强到20公里外的镇上读书,就意味着爷爷奶奶、太爷太婆要跟着他一起“迁移”,这个家庭面临一次搬家,而太爷太婆已经快90岁了。
一个不愿离开讲台的教师
周德超个头不高,满头白发,但精气神十足,村里人都说他是一个“老顽童”。在三个学生心中,周德超更像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爷爷,这个学校也像是一个祖孙四人组成的家庭。
从1982年到现在,周德超教了500多个学生,年龄最小的是10岁的程强,年龄最大的今年已经52岁。“好多学生都有出息了,有几个就在附近乡镇当领导。”说起自己的学生,周德超掩饰不住欣慰,在他看来,学生有出息,是他教书最大的成就。
周德超的家在9公里外的堰坝村,每次回家要走两个多小时。“年轻的时候跑得快,边走边跳,只要一个多小时。”周德超说,现在年纪大了,走路慢了,他就很少回家了。
体育课,周德超教同学们打篮球
老伴蒋是超对于周德超的工作有些反对。“年纪这么大了,一个人呆在学校不放心。”蒋是超说,儿子多次提出接两位老人到城里住,周德超都拒绝了,他说想上课。蒋是超拗不过,就在老家种种菜,每到周末,就背些菜到学校去。
周德超不愿离开黄连村,他说,村小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已经熟悉了。从三间瓦房到现在明亮的教室,看着村里的人从牙牙学语到子孙满堂,他都见证了。“只要有学生读书,我就得教。”周德超说,前些年,来过一个年轻老师,呆了没几天就跑了,嫌这里条件太艰苦。
几年前,学校还没有通公路,学生上下学都得路过校门口的田埂。“一到下大雨,校门口就涨水,水有一米多深。”周德超说,三十多年了,他在一米多深的水里来回背学生,走了上千个来回。
有一段时间,李棚穿着破了洞的裤子来上学,周德超上街的时候特意卖了两条裤子,悄悄地放在李棚的书包里。“他没有爸妈,看着心疼。”周德超说,这些年来,他的工资,愿意为学生花,花在学生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开心,更踏实。
最近几个周末,周德超在村里走访,看看是否有适龄入学儿童,结果令人失望,全村没有一个在家的适龄入学儿童。“招不到生,学校就要关门了。”周德超站在操场上,望着随风飘扬的五星红。周德超感叹,也许明年这个时候,黄连村小学就将成为“历史”,而他也不得不离开这里了,李棚、程强和李智强将是他的三个“关门弟子”。
龙滩镇小学校长李登林一直主张将村小办下去,学校全力保障如周德超这样的村小代课老师的收入。全镇共有四个村小,学生最多的33人,最少的是黄连村,仅有3人。“不让一个学生失学,让每个适龄儿童就近上学,是办学的宗旨。”李登林说,只有黄连村还有一个学生,村小就不会停办。
原标题:广安七旬乡村代课老师和他的三个“关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