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望江楼畔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朱大勇 摄
人民南路沿途绿化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于谭阳 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美丽四川建设,强调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四川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
一直以来,成都,这座地处内陆的开放城市,一直不乏对于“绿色”和“生态”的理解。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这一个个“国家级”的金字招牌背后,是成都致力于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不懈努力。
“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送审稿)》。这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编制了“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提出了成都生态修复策略和总体目标,强调要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环城生态区建设、城市水系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重点任务。
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加大空气环境质量考核力度
全会提出,要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坚持采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努力让成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成效可圈可点。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15年与2013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82天;重污染天数减少40天。今年1-11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09天,同比增加10天,重污染天数减少9天,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6.7%、6.5%。
我市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竭力做好空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为此,我市大气治理目标定为——力争到2017年,成都的PM10、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分别下降25%、20%;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小于50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以上;计划到2030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市将在优化城市空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公共交通建设、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加大空气环境质量考核力度方面做好长期规划和措施。同时,将抓好燃煤污染、机动车尾气和工业企业等方面的污染减排。还将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提前发布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信息,落实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加强城乡绿地系统建设 构建生态绿地新格局
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4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4%;境内有国家、省自然保护区4个,总面积达1014.11平方公里;有国家、省、市级森林公园24个……这是我市目前的“绿色成绩单”。“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提升城乡绿化水平。”按照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要求,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城乡绿地系统建设,通过水系和绿道串联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等生态空间,构建“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生态绿地新格局。
龙泉山作为我市两山环抱生态屏障的东翼,在全市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中举足轻重。对此,我市编制完成了《龙泉山脉生态提升工程2016-2020年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到2020年,龙泉山脉区域将初步建成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的森林资源体系。
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开展美丽成都行动,提升城市绿化品质无疑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为此,我市编制完成了《花重锦官城2015-2025规划》,将实现3年初现“花重锦官城”,6年重现“花重锦官城”的景象。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动城市立体绿化和郊区(市)县新增绿地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园林绿化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园林绿化管理机制,全面推进绿化养护分类分级管理。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0%、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 落实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水环境治理,我市一直在践行。今年,市水务局推动了第二水源李家岩水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第三水源三坝水库前期工作,督促市兴蓉集团有序实施成都市自来水七厂二期净水厂工程建设,让全市供水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同时,我市坚持以城市带农村、大厂带小厂的供水理念,建成千吨万人以上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9座,新增农村集中供水能力80万吨/日,新增供水干、支管1万公里,98%的村通达自来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83%,集中供水覆盖率达90%,解决了农村1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提升了农村300万人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二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任务,初步实现了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今年我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抓紧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验收工作。同时,深入开展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全市413条黑臭河渠治理工作。今年全市完成中心城区第三、四、五、八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总氮除外)。此外,还编制完成《成都市水生态系统2025规划纲要》《成都市再生水利用实施方案》。
倡导绿色出行 完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突出交通建设的先行地位,编制了“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着力构建多层次、高标准、大容量、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
绿色交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绿色出行,轨道交通将实现市域满覆盖。为此,我市大力实施地铁成网计划,轨道交通将从服务城市规划区到市域满覆盖转变;线网结构将从单中心线网结构到“双核”相对独立成网结构转变。
全会提出,在都市核心区交通方面,要持续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建设地铁城市,确保未来四年实现地铁建设“650+”目标,适度发展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推动高铁、市域铁路和地铁“三铁融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更好地解决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目前,我市已经完成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修编,线网总规模达到2370公里,是目前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最大的“一张网”。近2400公里的线网由规划图变为实景图后,我市将会实现“778”——即机动车占出行总量的7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0%,其中轨道交通占公交的80%。
同时,全会明确,要加快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围绕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构建相对独立的“环+放射”高快速路网,形成半小时高快速路交通圈;落实中心城区“3900+”路网体系,畅通城市微循环,提升路网运行效率;构建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保障慢性交通的连续性及舒适性,鼓励发展出行领域的共享经济(滴滴专车、摩拜单车等),积极倡导绿色出行。
本报记者 王琳黎 缪梦羽 胡清